清兵入福建與節日傳說
明朝末年,清兵攻打中國大地,打到福建時,遇到鄭成功的反清勢力頑強對抗,於是清朝實施了種種暴政及大屠殺。 一位老先生口述了下面的清兵在福建大屠殺的傳說野史,雖然不是正史,但卻說出了慘絕人寰的殺戮慘劇。...
View Article古早時吃包為何要剝皮?
大家吃包有剝皮嗎?常見有剝皮也有不剝皮的。但在早期社會一般人都會剝皮才吃,為什麼呢? 包,是中國人古代就有的糕粿食品,有內餡的才是包。成分是麵粉、酵母、白糖、油、鹼水混合之後,再將餡料包進麵皮裡包好,上面或有折疊紋或是光溜溜的,下面以紙張或葉子墊底,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放進蒸爐裡蒸熟。...
View Article米糕與民間習俗
北馬福建人有一種糕粿——米糕,是以糯米浸水後蒸熟,再以椰漿(椰子奶)及白糖炒成粘稠狀,可做成小盤(以小盤子墊底)上面插上紅棗、龍眼乾粒或紅雞蛋,或做成大盤再切割成一塊塊菱形狀。於華人民間信仰及多項風俗習慣裡頭,都可見到它,可見其之重要地位。...
View Article豐盛祭祀神明是賄賂嗎?
自古以來,華夏信仰(儒家道教及民間信仰)都以豐盛的祭品來祭祀祖先與神明。從儒家書籍裡可以看到這些祭祀的供品,諸如宰殺牛羊豬等牲口用以祭祀。豐富祭祀神明自古已然,到了今天,華人依然如此虔誠祭祀。可是這經常受到非華夏信仰者的抨擊詆毀,通常所聞是批評以豐盛的祭品來“賄賂”神明,以達到所祈求的目的。...
View Article蜜餞與燒豬
華人在祭祀時,都會用到蜜餞這個供品。不過用得比較多及隆重的,當數福建與潮州兩大籍貫。蜜餞是什麼?就是果脯或是龍眼乾、紅棗、冬瓜糖等食品,以竹籤串成一串串,安插在一個木架上,再以紙花等做一番裝飾,成為一個重要的供品。...
View Article杜榮和上刀梯
太平市有座神廟每年都有慶祝一個神誕,慶典儀式熱鬧滾滾,通常有舉行上刀梯及過火(蹈火)儀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5年後,該廟延聘本市金英教(民間法教)的吳金洪法師主持這些儀式。吳法師法力高強,在本市頗有名氣。...
View Article挖墓賣陪葬品
百餘年前,太平市有位家財萬貫的富豪,原籍福建。少年之際,他從家鄉南來,經過一番苦幹,最後進軍錫礦業,靠著開採錫米而發跡,富甲一方,產業遍布霹靂和檳城等地。他為人慈祥,樂善好施,捐地助款,從不落人後。舉凡本地外坡甚至中國家鄉的神廟、公塚、學堂等社會公益,他都大力資助。尤其每個月的定期祭祀,都準備了許多祭品,祭後供人們或路過的人士免費大快朵頤一番。...
View Article大殮的乞水沐浴
所謂大殮,就是人死後經過小殮守屍一夜(古代通常是守屍三天)後,翌日將遺體搬入棺材的儀式,逝者的至親都要到場親視大殮之禮。 一般大殮的儀式是:接棺、乞火灰、乞水、沐浴、辭生、入殮、含殮、釘棺。 接棺:棺材運到家門口時,孝眷們都得跪接棺材,並焚化金銀紙錢。...
View Article大殮的入殮及含殮
入殮:前篇儀式完畢,由兒子扶逝者頭部,女兒扶腳部,慢慢將遺體擡入棺材裡。然後再將金銀紙錢、往生錢、逝者衣物等東西放入棺裡陪葬,這些東西有吸乾屍水及防止在擡動棺材時屍體搖動的作用。屍體得蓋上“水被”,那是一塊紅色縫白色邊沿的被單。(專訪溫鑽華,同上)...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