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母鳥“噪鹃”的傳說
噪鹃鳥。图:Michael Teoh提供 我国有一种鸟,遍体黑色,带有金绿色光泽,红眼睛,有点像乌鸦,体型较大,雌鸟颜色略不同。经常躲在大树上鸣叫,叫声极响“喔唔…喔唔…”,不断重复鸣叫,日夜发出嘹亮的叫声(上网打噪鹃更可找到其鸣声)。有一次我住在新加坡一间排屋,凌晨四五点,屋外大树上就传来它的鸣叫,真的扰人清梦。这种鸟,福建人叫做“姑母”,潮州人叫做“姑嫂”,民间里尚有多种名称如姑虎、哥虎等。...
View Article马来西亚的福建话
马来西亚的福建话 文:李永球 1、前言 1977年,美国从世界上挑选了六十(一说55)种最古老的语言,录制在镀金唱片里,它随着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飞往太空,每天不停地在广袤无垠的星河里播放,为了寻觅外星人,希望他们能够听到而联系地球人。 唱片上闽南语讲什么呢? “太空朋友,任好,任吃饱袂?有闲就来遮(地球)坐。”①...
View Article您吃過“忘不了”嗎?
清蒸忘不了清蒸忘不了沈財隆與其釣獲得忘不了 数十年前,淡水鱼“忘不了”开始在砂拉越被人赏识,那时候一斤才两百多元,随着饕餮们的狂追,价格逐步上升,近年通过媒体的炒热,价格飚升,当今一公斤千多令吉,成为马来西亚淡水鱼王。产地以砂拉越最出名。近年甚至出口到中国台湾等地,在外国的售价一公斤约一千五六百令吉。...
View Article變色番薯龍
麵粉做的糕粿有“包”及“饅頭”,前者是眾所週知有餡料的包,後者則為無餡的麵粉食品。饅頭在馬來西亞有嗎?市面上常見的“麵龜”(包括枕頭形、橢圓形與有頭尾四肢的龜形)就屬於饅頭類,在馬來西亞通稱“麵龜”(福建音mi-ku)。...
View Article蜾蠃的鴛鴦土
一位朋友家裡房間忽然有蜂築土巢,她拍攝照片放上網,很擔心家人被蜇。看到圖片後,發現是不會蜇人的土蜂。便叫她放心。 土蜂,客家話叫做“泥蜂”,福建話則稱為“鴛鴦”(uan-iunn。也叫鴛鴦蜂)。正名是蜾蠃(guo luo),又稱作螉蠮(weng...
View Article傳統書寫“中榜”吉凶計算法
經常會有一些人士以面子書或電話、電郵詢問關於神主牌或墓碑的書寫方式,我都會盡量協助及解釋,以使大家寫出比較正確的中榜文字。 傳統中文書寫在墓碑、神主牌或一些帖子方面,都會有中榜,那是書寫主要當事人的名字等資料,通常文字比較大。比如墓碑和神主牌,上款是書寫年份日期(當今的神主牌少見寫日期),下款是書寫奉祀子孫的名字(當今的神主牌罕見寫子孫名字),至於中間一行大字,叫做中榜,乃書寫逝者的姓名等資料。...
View Article藥渣倒在路上的傳說
上世紀80年代之前,若有注意到,偶爾會在街頭巷尾見到有人把煮過的“藥粕”(中藥渣)倒在路上,讓路過的人踐踏。有見過的人,當今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曾經對此現象問過老人家,他們說藥渣倒在路上給人們踐踏,疾病會比較快好。...
View Article馬來西亞的發粿
馬來西亞華族喜愛“發粿”(發糕),尤其是用在祭祀祖先神明方面,寓意興旺發或發財等意。走了南北馬,發現發粿竟然不一樣 中南馬的發粿,是以麵粉做的,首先以黑糖、斑斕香草及一小塊番薯水煮,煮好冷切,番薯擠壓成泥,加上麵粉及酵母子,攪成液體狀,倒進鋪好蛋糕紙的模具裡,大約八分滿,待發酵到與模具平滿時,則入鍋蒸熟之。起鍋的發粿也是裂開數瓣,笑口大開,引人喜愛。(柔佛峇都巴轄高寶珠女士,65歲,祖籍福建永春)...
View Article喪禮的“面頭粿”
福建人喪禮上有一種極為重要的糕粿,它就是“面頭粿bin-thau-kue”。在北馬也被叫做面頭白龜、面頭龜,台灣有稱為“白粿”。這裡的面是面部的面,不是麵粉的麵,福建話“面bin”及“麵mi”不同音,華語等方言同音,簡體化後兩個字同為“面”,華語等方言在讀音方面沒問題,福建話就出現了問題。...
View Article銘旌如何書寫?
銘旌,也叫做靈旌、女婿布等,是喪禮上常見的器物。通常是女婿,或者孫婿、侄婿、外甥婿,甚至其他親戚朋友贈送給逝者。古代採用銘旌是因為逝者入殮無法見到遺容,在棺前立銘旌作為標誌,代表著逝者。當今的銘旌主要是讚美逝者或列出其官位勳銜。銘旌以紅布裁剪成長條狀,書寫上有關文字,也有粉紅色或黃色,代表著不同輩份所贈,至於白色銘旌,那是孝子贈送給已逝長輩。...
View Article舊時的攝影迷信
多年來蒐集歷史人物的資料,其中一定少不了人物的照片。曾經有三位早期富豪兄弟的照片,說起來也真的令人費解,其女兒在取出他們的照片時說:“古早時的人較憨(傻),聽人家講拍照不可穿衣,所以三兄弟的照片都赤裸上身沒穿衣服,後來先輩逝世後,才由友人處理補上繪畫,這些肖像才‘穿’上了衣服。” 早期人們對於攝影有著許多迷惑,所以對它產生了不解。拍照不可穿衣,極大可能是受到拍攝“X”光片的影響,將之混為一談所致。...
View Article六月六亡魂過橋
潮汕民間有個特別喪禮風俗,即農曆六月初六在家裡進行“過橋”儀式。無論喪禮上是否曾辦過“過橋”,六月初六都必須做,每個逝者僅此一次,目的是超度逝者亡魂升天或投胎。...
View Article生前準備壽板
壽板就是棺材,亦稱棺木、壽木、大厝等等,是人死後辦喪事期間,供放入遺體,直到出殯入土埋葬或火化為止。在以前的農業社會,人們會為身後事做好準備,通常會請木匠來做一具棺木,以備本身百年之後使用,棺木就放在家裡,每年都得換新的金花及紅布,俗稱“徛壽”(豎壽。福建話徛是站立之意)。華人南來我國後,也把這種風俗帶過來,一般以福建人居多,潮州等籍貫也有此俗。...
View Article為何紅龜是橙色?
一位朋友問我為何北馬的紅龜是橙色的?紅龜(ang-ku)也叫紅龜粿,是福建人的傳統糕粿,源自福建閩南原鄉,傳播到台灣及東南亞各國。而在閩南及台灣,以及東南亞多個地方的紅龜多數是大紅色的,為何北馬的紅龜卻是橙色呢?...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