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AhKew(李永球)~不敢为天下先........ » ahkew
Viewing all 1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萬山福德祠的慶典

$
0
0

香港青松观道侣在念经祝祷。(圖:李永球)


新加坡萬山福德祠慶祝一百五十週年紀念,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醮會,恭請香港青松觀道長們主持,啟建“祝國啟民保福消災冥陽普利法會”。
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俗稱大伯公、土地爺爺。創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迄今約150年歷史。副祀神明多,有觀音娘娘、太歲星君、華佗仙師、華光大帝、孝子爺、虎爺、金花夫人及十二奶娘等等 ,後者都是婦女生育保護神,還有花公花婆,他們乃潮州人的婦女生育保護神,最特別的是供奉有保生大帝,他是福建閩南的神祇。
福德祠屬於廣東式建築,建於1902年。三間兩進,中間天井已被遮蓋,顯得黑暗悶熱,建築簡單純樸。據悉即將被拆除,此處改為其他發展用途。殊為可惜,一座傳統的廣東式建築即將消失而去,新加坡政府必須保護文化古蹟,避免它們的被拆除。洪毅翰君在剛剛出版的《鄉情祠韻》(萬山福德祠出版)裡詳細介紹了該祠的歷史與建築、神明和文物、地方及行業等等,研究深入,值得一讚。
香港青松觀乃道教全真派,道長們服飾整齊,道壇莊嚴,法會嚴肅,令人肅然起敬,信眾們儘量避免喧嘩走動。法會共為四天。首日,請水灑淨,恭迎土地爺爺升座,揚幡張榜,開光開位供靈,接?開壇啟聖,攝召。次日,拜三清懺,朝科,禮鬥,供靈等等。第三日,拜呂祖懺,供靈,朝科,散花,贊星,過橋行大運。第四日,拜太乙懺,朝科,結懺送聖,幽科普度,圓隆。
法會期間,主辦一場學術講座會──土地爺爺大伯公暨道教文化講座會,邀請了新、馬和中國的學者蒞臨主講。另外,亦有一個文物展設在現場,除了展出福德祠的歷史及文物外,亦有當地的歷史及行業民俗文物等等,令人瞭解了許多古早時候的事物。近年來,新加坡的一些社團或宮廟等辦活動時會作文史展覽設備,應當給予鼓勵,這類展覽是一個良好的知識文化教育場所,增加人們對有關社團宮廟的認識,以及對歷史文物的認知。
最後一天早上,福德祠邀請了中國、泰國、香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道教宮廟組織,貴賓參與“古禮大朝供”,其實即是傳統的五獻禮。不過有關當局依據古代的禮儀來進行。首先主供者就位,盥洗,行三跪九叩首禮,讀祝文,行五供大禮,初獻香、再獻花、三獻燈、四獻水、五獻果,陪供者則獻寶(金紙)等等,儀式隆重,這是儒家的獻禮。
晚上有個聯歡晚宴,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稻草香火龍表演,龍身由稻草編製而成,其上插滿線香,然後沿街舞動,鼓樂喧天,滿街香煙環繞,旁有人以硫磺硝藥撒向火柱,引起熊熊烈火,象徵火龍吐火,香火龍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中國引進來的。此時這裡正好是茲卡疫區,蚊蟲極多,這幾日的醮會及香火龍,正好可驅趕疫病,給新加坡帶來平安無事,百姓健康。
這場法會很有意義,主要是剛好碰到茲卡病毒在新加坡氾濫。而青松觀道侶的義務蒞臨主持,為新加坡與百姓祈福消災,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延壽,人畜平安;再通過香火龍的騰雲駕霧,沿?整個疫區翻騰舞動,相信茲卡會逐漸失去威力,而漸漸消沉下去。香火可驅蚊,硝煙可除菌,但願一切安好!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專欄。作者:李永球。2016.9.23)


新加坡的芽籠

$
0
0

入住新加坡多次,首次住在芽籠一帶的酒店,當地朋友聽說住在那裡,就露出一臉怪怪的笑容,甚至暗笑或開懷大笑,一臉不懷好意。後來才知道,原來這裡是新加坡著名的紅燈區,濃妝淡抹的國際美女如雲,站街招客,生意興隆。
我住的酒店前後左右,均是紅燈區,煙花女子衣著性感站街拉客,路過的男人往往被拉著問“要按摩嗎?”所謂按摩,其實推銷的雖是羊頭,賣的卻是貨不對辦的狗肉,路邊皮條客也是積極拉客,一直跟從介紹,緊追不捨令人害怕。大部分是廿四小時全天候營業,顧客有各民族,包括外勞及紅毛遊客等人,生意還不錯的。
夜晚更加熱鬧,一些單層或雙層房屋外,出現更多的美女站在房外,打扮性感熱辣,脂粉濃妝,引致尋歡作樂者登門而入。特地走走看看,一些玻璃門內美女坐在沙發上,皮條客見有人上門,就開門呼喚:“老闆進來看看啊。”發現除了中國妹、越南妹以及泰國妹之外,也有其他國家的女子,甚至有“阿官”站街拉客。街道上人潮熙來攘往,顧客絡繹不絕。一些街道則站著許多男人,有些在看電視,有些就站在路邊不知幹啥。
原來有人在賣走私煙,只要比個手勢或說要多少,就有人會遞香煙過來。這種來自印尼等地的香煙價格便宜,較商店裡售賣的香煙便宜很多倍,所以購買者不在少數。星期六及日,人潮更加洶湧,走私煙也擺出來路邊售賣。更甚的是,非法賭博業敢敢開攤做生意,賭客眾多,把賭攤擠得水洩不通。賭攤有七八攤,賭客以華人為主,也有南亞等外勞。觀看?賭客下注的錢,賭注最少應該是10元新幣吧。賭的是“大小”,中文字下面附有英文翻譯,以供不諳中文者看的。
除了大小,其他的賭博就沒見到了。福建籍華裔最喜歡賭的“十二枝”,為何在這裡看不到呢?可能是因為十二枝乃以中文書寫的“王(將、帥)仕象(相)車馬炮”,這些文字,若非中文教育者就看不懂。“大小”賭博只有幾個中文字如“大、小”,只要加上英文翻譯就行了。他們賭博的方式與合法賭場的大小幾乎很接近,只是沒後者的專業手法而已。
一個有趣的問題,新加坡警方歷來以嚴厲兼清廉著名於世,怎麼會有非法賭博的出現,且如此猖狂地公開營業呢?若非親眼見到,實在無法相信這是在新加坡公開的非法賭博。詢問了一些新加坡朋友,他們說警察也會來掃蕩這些非法賭博,不過無法除根,過後又再紛紛湧現,宛如貓捉老鼠遊戲,掃蕩時雞飛狗走,掃蕩後死灰復燃。朋友們表示在一個社會裡肯定會有非法的事物存在,有時候這些是社會底層的需要,他們就是靠這些為生,而人們以此低廉的物件來娛樂消遣,減壓放鬆,只要不過分,也不是大壞事。
朋友的一番話,令我釋懷,終於明白警方為何不積極取締,若是真的欲剷除,只要每天派警員站崗,一切非法事物早就消失殆盡了。
這裡從事非法事業者,對鬼神極為崇敬,不僅供奉許多神明,而且每天都有人祭拜“好兄弟公”,即在後巷之處地上放置香爐,每天燒香點燭,滿地豐富的祭品。從事非法事業者的老闆當然是華裔,不過一些工作人員如賭攤工人及皮條客卻有些是外勞,尤其南亞人。
芽籠,可算是新加坡的“非法”天堂,在此可以見識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物,吃抽嫖賭非法生意樣樣俱全!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觀風問俗。作者:李永球。2016.9.30)

微笑的吴哥窟

$
0
0

吴哥窟里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砖雕神像.(圖:李永球)


距离多年后,又再次踏上柬埔寨暹粒,再走一趟吴哥窟。抵达飞机场,发现机场内的指示牌子上的文字除了柬、英文等外,还出现了中文及韩文。叫了一辆嘟嘟摩托车,就往已在网上定下的宾馆前去。沿路上发现涌现了许多新的商店,而且许多是中文及韩文的招牌,原来这几年中国及韩国人大量到来做生意,尤其是经营餐馆和客栈。由于中国游客众多,柬埔寨人纷纷学习华语。
一千两百到八百年前,吴哥王国最兴盛时期,多位国王兴建了四百多座石窟寺院,多数已经毁在战火或风雨岁月的摧残中,所幸近数十年来,法国、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援助重修,果然有些已经获得保护及修复。
由于偶尔会有一些游客在石窟作出不雅行为,比如裸体,裸露乳房、屁股或私处拍照,近年来管理当局严格规定,禁止短裤及无袖上衣进入。这造成一些游客不方便,甚至与管理员起了争执。所以有意前往参观者请注意穿着,必须遵守规则,或者准备好沙龙围裙有袖上衣等,避免被禁止进入扫兴而归。
茶胶寺获得中国政府提供援助修复,暂时不开放给游客进入,石寺建筑巍峨,修复工程可不简单了,去年就是有个日本女游客在此跌倒惨死。基本上供参观的石窟寺设施愈来愈好,尤其是在顶层,以前石梯级陡又高,令人心惊胆战,如今建了加宽加扶手的木梯,真的方便游客,更加安全。
以拥有国王的微笑面孔著名的巴戎寺,共拥有49座石塔建筑,每个石塔具有四个微笑的面孔,中间大石塔则有八个面孔。有人说那是佛陀的脸孔,其实不然,根据一些学者的考究,那是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孔,当时柬埔寨与暹罗(泰国旧名)两个佛教国家历年战事不断,连地名暹粒,乃取自柬语“战胜暹罗”之意。国王不希望战败给暹罗,于是把自己的面孔雕刻在石塔上,注视着国家每一个方向,冀望保护着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吴哥石窟的众多寺院,初期为印度教的,中期有印度教兼佛教混合,后期则为纯佛教石窟寺了。早期印度教石窟寺所剩无几,豆蔻寺(客拉凡寺。Kravan)建于921年,在残破的石塔里,犹可见到毗湿奴骑大鹏鸟,以及吉祥天女印度教砖雕神像。
圣剑寺(Preah khan)为印佛混合石窟,约建于1191年,其特点是石窟建筑奇特,东西南北各有一道长7、8百米的通道,东道的石门框大小一致,那是专属国王的走道。其他三个通道门框则从大到中部的变小,再恢复为大,含义为老百姓等人进入佛寺必须逐渐弯身恭敬走入,石壁上留下许多小凹洞,原来这些均是镶嵌宝石的,后来被人偷挖而去,留下的坑坑洞洞。
来到巴肯寺(Phnom Bakheng),发现比起数年前,这里的寺塔修复得比较完好了,它乃耶书跋摩一世国王于九世纪所建,供奉湿婆的印度教石寺,可惜年代久远建筑严重毁坏。来这里就是为了看夕阳。每天傍晚,只限数百人上去。许多迟到的游客只能在下面欣赏,或者等到有人走了,才能获得上去的准证。可是当天云雾多,见不到夕阳,就在大家失望之际,忽然风云变幻,天空上出现了一朵彩虹云,一些人说是彩霞,我认为是彩虹云。云朵一直在变幻,颜色也变,有时候只是外围彩色,有时候是整个云朵彩色。后来又出现了两朵,总共见到了三朵彩虹云,真的太幸运了!
当地导游们说,夕阳常见,彩虹云非常罕见,原来我们都是幸福的人儿啊!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6.10.7

洞里蕯湖的布袋蓮

$
0
0

洞里萨湖的布袋莲编织的手提袋等物品。(圖:李永球)


柬埔寨有个很大的洞里萨湖,乃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旱季时约有2500平方千米,雨季时达到13平方千米,湖里淡水鱼虾多,靠湖吃饭的群众有百万人。近数十年来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湖上人家本来靠着湖水生活的,也渐渐改为发展旅游业了。
乘坐嘟嘟摩托,从暹粒直驱洞里萨湖,沿途有一些简陋的村落,可见到清真寺,显然这里有着一些回教徒。不久即到达洞里萨,湖边有房屋,湖上有房屋,这些均是水上人家,湖上设有学校、教堂、孤儿院、水上桌球中心、篮球场、卡拉OK娱乐场所、杂货店、五金店、流动咖啡船(小型三板)、流动菜船、零食船、饮食船等等。还有大型的餐厅、鳄鱼等养殖场、美国湖水净化厂、警察局等等。
当中国西南部高山在夏季时冰雪消融,就流进河里,再流到湄公河,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水因此而灌满,于是沿湖的房屋就会迁走,搁在湖边的一些大船餐厅也可以开始航行做生意了。
湖上最有意思的产品,当数布袋莲编织的麻绳、手提袋或吊床等物。这些特别的“原产品”很耐用,外观自然纯朴,游客们喜爱,不过售价可不便宜哦。生长在湖上的布袋莲,繁殖力非常强,当地人拿出它的纤维做成麻绳,再编织为各种日常用品,可谓聪明之举,另外,布袋莲的紫色花可以当食物,通常沾辣酱生吃。多年前在暹粒就吃了不少,这次在暹粒餐厅完全没见到,不知何故?
这些水上人家生活,对于西方红毛人来说,是特别感兴趣的。载客游湖的船家,一直介绍到旅游纪念品店买东西,或者去参观鳄鱼场、吃饭喝茶,抑或参观学校并捐助白米给学生孤儿们等。其实近年来暹粒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一些场所收费极高,或者司机带去的餐厅消费价格颇贵,几乎达到西欧国家的水平,令一些亚洲国家的游客感到吃不消。普通一碗炒饭,一般的路边摊售价大约1美金多,在游客区餐馆则高到4至6美金。一些嘟嘟摩托载客旅游服务所开的价钱很高,所以寻找当地旅行社包办旅游是比较划算的。
在吴哥的一些石寺里,即使守卫简单介绍古迹也会向游客讨赏钱。还有一些小孩协助游客拍照后,竟然狮子开大口,以华语向中国游客要钱100美金,令人咋舌,当然游客当他是开玩笑地走开了。
对于商业化的旅游景点,人们不是很感兴趣,暹粒就是因为有着历史古迹的吴哥窟,每年才有数百万游客涌入,花费达数十亿美金,吴哥窟就是一个产金蛋的宝鸭子啊!
闲步在暹粒市中心,除了品尝美味的烧烤湖鲜特色美食外,也步行到酒馆街(Pub Street),这里数条街道充满各种夜生活,红毛游客非常之多,饮酒吃喝,唱歌跳舞之外,还有推拿中心等。当然靠旅游业生活的嘟嘟摩托的士,饮食餐厅及小贩,各种旅游纪念品等等,多得不胜枚举。游人摩肩接踵而至。直到子夜时分,还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
暹粒美食多,有传统的“阿莫”外,尚有洞里萨湖的鱼虾,那是餐厅食摊的美味食物。烧烤鱼虾、烧肉及内脏是普遍的美食,尤其盐烧鱼,是将整条鱼以盐包裹拿去烧烤,通常会有一大盘的生蔬菜配辣酱供食客们吃,可降些热气,一般饮食店都会提供免费的茶水。在路边向一位糕贩买了几块当地的糕点,小小一块的约马币1令吉,暹粒的消费真的高啊!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6.10.14

华人丧礼民俗的若干调查研究——浅谈儒家丧礼的价值观

$
0
0

华人丧礼民俗的若干调查研究
——浅谈儒家丧礼的价值观 李永球

(本篇论文发表于《儒学学术研讨会——儒学在海外传播》,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主办。2015-10-25。地点——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并收录于《儒学在海外的传播》论文集,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出版,2015年10月)

摘 要

在世界各种丧事习俗中,多数都採用宗教仪式,唯有我们华人的最别具一格,是中华儒家传统习俗。它源自远古的灵魂不死观,逐渐由儒家整合,终于发展出一套儒家礼仪为主的丧葬仪式,汉朝以后又结合一部份佛道二教元素,才有了和尚道士念经超渡法事等习俗。它在中国流行超逾三千馀年,无论是儒家、道家、兵法、阴阳等家,绝大部份都採用这种丧礼,甚至后来的佛教与道教徒,也是採用之。
马来西亚华人的丧礼源自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等省。清末民初,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导致大量华人蜂拥至东南亚各国,那时候,儒家丧俗就随着华人南来而在我国繁殖生根了。
综观整个马来西亚华人丧俗,并从《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本书来解读,就会发现处处体现儒家以“人”爲主的哲学,以及“孝”的思想和“礼”的准则之人文价值。
本文以丧俗上的八项习俗,即一、套衫吃麵线;二、烧库钱;三、围圈;四、幢幡;五、孝杖;六、孝服;七、压厅;八、分五毂;九、死后的世界,作深入浅出的解读,谈谈其所具有的正面价值观。

壹、 前言

华人丧礼有着繁冗的礼仪,被现代的人们视为畏途。这些礼仪多年以来一直被遵奉,一直延续执行下来,自然有其道理。可是,现今的人们几乎对此不了解,甚至认为都是繁文缛节,应该淘汰之。总觉得民俗文化的背后意义,是我们应该深入理解的,丧礼上一直重复进行这些民俗,就是要我们一直复习,看看自己,看看别人,逐步进入理解它。
或许大家觉得现在新时代,这些繁文缛节毫无意义的丧俗,早就应该革除了。其实对于民俗文化,我们不应该只看其外表,民俗所蕴涵着的人文精神,更是我们应该去认识探讨的。
这九项民俗文化里头,严格说应该只有八项,第九项的死后世界已离题,不属于民俗现象,之所以将之放在一起讨论,主要是它们有着近似的价值观。八项民俗多属于福建和潮州籍贯的民俗,闽潮人注重丧礼,福建人更是受到朱熹影响而延续儒家传统丧礼习俗。下面就进入探讨这八项民俗以及第九项死后的世界的价值观吧。

贰、九项丧俗探讨

第一、 套衫吃面线。

传统丧礼在人死后,得穿“寿衣”入殓,这个环节,有个“套衫吃面线”的仪式。 首先由长子头戴笠帽,脚穿木屐,然后脱下木屐站在凳子上,户外露天下把寿衣一件件反套在双手上,经过简单问答。过后殡仪工人就取味甜的鸡蛋面线汤给他, 他夹取最长的面线吃,鸡蛋则咬一口,剩下的就由子孙们分享之,希望大家有福气长命健康,最后才取下寿衣给逝者穿上。长子这时将笠帽抛往屋顶或挂在门口,再穿回木屐进入屋子,脱下木屐后再戴回孝。此俗含有回报父母裁衣给我们御风寒及养育之重大恩德。
套衫吃面线之俗,我的解读是对自己民族服装的认同。从头戴笠帽及脚踏凳子来看,那分明是对以前清朝政府欺压屠杀汉人的暴政之一种反抗,是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之象征。当时清朝政府强逼汉人穿戴满族服装,引起汉族的反抗,结果汉人被大量屠杀。后来才定出“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及“儒从僧道不从”等之规定。亦即男人必须跟从满族服装,女人不必,生前跟从满族服装, 死后可以不必,儒生必须穿满族服装,僧道不必。“套衫”就是死后穿回自己民族的服装,死后的归宗认祖。就如福建惠安的回族,由于已经汉化了,不再信仰回教,所以定下族规,死后回归清真,不可祭以猪肉。
即使在现代清朝已不存在的角度来看,套衫还是有其意义,我们平时已经接受西方的服装,很多人一生都未穿过自己民族的汉服,甚至连传统汉服都没看过。死后穿回汉服,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此外,套衫具有着反暴政(不穿满族服装就杀头的暴政)之象徵,借此传播爱国爱文化之意识。不过,由于汉服逐渐式微,后来我们竟然将清朝的满族服装当作我们的汉服及寿衣,实在谬误!
马六甲及槟城还保存着“套衫”之俗,其他地方多数消失。人们开始接受穿西装入殓,死后也做洋人装扮,我们不论活着或死后,穿着都不像华人。

第二、 烧库钱

库钱,是一种阴间较重要的冥币。烧库钱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见到记载。而我国华人传统丧事,尤其闽潮人一定有烧库钱之俗。
烧库钱仪式由僧道主持,先根据逝者的生年,查出其所欠库钱多少,然后将库钱装在纸煳的“库箱”裡,纸煳的库官则摆在库箱之上,把这些放在一片铁板上焚烧,子孙们手牵手“围圈”,长子以白酒滴在地上绕成圈子,南马的围圈则是以铁器在地上敲打发出声音,均具有不让野鬼来抢走这些东西之意。
据烧库钱的含义来说,我们这一世所以会贫穷病苦,是因为我们欠下库钱未还之故,如果还清了,就会免除病苦灾难,人也会荣华富贵起来。这当然缺乏科学道理,然而宗教界却相信通过烧库钱会消灾减业,使到我们的生活更好。 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烧库钱意味着“欠债还钱”!倘若我们懂得理财,把一切债务处理好,信誉就会良好,问题就容易解决,那麽病苦灾难则减少,当然贫穷也远离我们了。
我们烧库钱还清先人前世债务,让他们死后的生活变得美好。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今天还清债务,就在今世,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幸福美好,老祖宗通过民俗来教育我们啊。科学已经证明,通过游戏等活动可以治病和学习教育。同样的,通过民俗活动,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学习处世做人的道理啊!这是长期投入民俗工作才发现的,姑且称之为“民俗教育”。

第三、围圈

北马传统丧礼有烧库钱(比较重要的冥钱)及纸屋给予先人的习俗,为了防止孤魂野鬼抢走这些贵重物品,传统上以“围圈”来处理。所谓围圈,就是孝眷们手牵手围个圈子,把这些明器(冥品)放在圈内焚烧。在焚烧当中,孝眷们开始走动绕圈子,当火势趋旺及炙热时就渐渐放手,最后由长子手持一瓶白酒,慢慢的滴在地上,一面走一面滴,渐渐滴成一个圈子。这样,野鬼就抢不到这些东西了。
南马地区则是孝眷们围成圈子手持铁器不断敲打地上,并且口中念念有词 :“这是烧给我的爸爸(或其他亲人)的,你们(指野鬼)不要来抢啊……”。那是因为铁器发出的声音可传达到地府,借此告知野鬼不可来抢。无论是手牵手围圈,或以酒绕滴圈子,抑或子孙围圈在地以铁器敲打地上,这些动作通通叫做“围圈”。
围圈的意义,除了要求孝眷团结无间外,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要求孝眷们要懂得自我保护,保护好财产,别给人家(野鬼)偷抢去。要在这个现代世界生存,首先得懂得自我保护。老祖宗在“围圈”的习俗裡,早就告诉了我们啊!

第四、 幢幡

在传统丧礼上,“幢幡”(招魂幡)是用来招魂的。它乃佛道(东汉道教)二教所创造的宗教器物,佛道二教认为人一逝世,三魂七魄就离开身躯四处游荡。这时候须由和尚或道士手持幢幡,把魂魄招集回来超度之。
幢幡是由一根竹子、一个圆形纸煳品加上一长形白纸条组成。竹子的末梢枝叶须分层数,代表逝者拥有几代子孙。假如逝者有三代(逝者一代、儿女一代、孙子一 代),那麽叶子就要有四层,多出的一层代表死者的父母。所以五层就是“虚五代”,实为四代,馀者类推。有的不是取有叶子的竹子,而是以白纸剪成丝条状做成的,此多为客粤籍所採用。在纸煳品的底下长形白纸条上,则是供僧道写上逝者名姓符咒经文,如此方具法力招引亡魂。
进行超渡法事时,幢幡就由逝者的儿子手执。然而,谁具有资格?应该由谁持幢幡?却是一个严格问题,马虎不得。它除了涉及儒家传统礼俗,也关係到佛道二教,更是古代宗法制度延续至今的文化活化石。
古代的宗法制是宗族祭祀祖先,承继本支的制度。始于商代,但真正实行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承继父位的宗法制度,却在西周形成。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世袭,其馀的儿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世袭,馀子又分封为卿大夫。所以宗法上规定,嫡长子较其他诸子为尊,只有嫡长子才能被立为太子,世袭君位。嫡长子还被认为是继承始祖者,则称为宗子。只有宗子才能主祭始祖之特权,才能继承特多的财产,并受到小宗的尊敬。这样一来,嫡长子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高贵,对其馀诸子而言,在家族上是以兄统弟,在政治上是以君统臣,这就抑止了统治阶层的内讧,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统治,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极力维护宗法制度。《左传‧隐公元年》所载:郑武公之妻武姜欲立其次子共叔段为太子,而武公绝不答应,这就是为了维护宗法制的原因。所以,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承袭的资格,妾媵所生之子即使年长,如遇正妻有子,仍不得承袭。(《中国古代文化概说》108-113页)
传统丧礼与宗法制有关,规定由长子或嫡长子(妻妾多者之正妻的长子)执幢幡,而且必须是亲生子,不得过契或过房给他人。长子或嫡长子也继承父亲的地位,并获得继承较多的财产。佛道二教认为亲生儿子持幢幡,已逝父母才能获得功德,设使儿子非亲生或过契给他人,那么其亲生父母或契父母的祖先有权来分取这一场法事的一半功德。

第五、 孝杖

在传统丧礼上,孝眷们都有持着一枝“孝杖”,或叫“丧杖”的东西。它由竹或木製成,顶端繫着一小块布,这枝东西的历史可悠久了!
《礼记•问丧第三十五》云:“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爲父苴杖,苴杖,竹也;爲母削杖,削杖,桐也。’”(有人问:“丧杖是什么做的?”回答说:“用竹竿、用桐木,作用是一样的。父尊母卑,所以爲父亲居丧用皮色粗黑的丧杖,这种丧杖是竹竿做的;爲母亲居丧用削去外皮的丧杖,这种丧杖是用桐木做的。”)【1】;《仪礼•丧服第十一》云:“杖各齐其心,皆下本。杖者何?爵也。无爵而杖者何?担主也。非主而杖者何?辅病也。童子何以不杖?不能病也。妇人何以不杖?亦不能病也。”(杖的高度都要与心脏的位置相平,而让竹或桐木的根朝下。杖是什么呢?就是爵,有爵者才有杖。爲什么有人没有爵位却有杖呢?那是因爲他是丧主。有人不是丧主,但也有杖,又是爲什么呢?那是爲了扶持他因悲痛而致病的身体。少年男子爲什么不用杖呢?那是他不会因悲哀而致病。未成年的女子爲什么不用杖呢?那是因爲她们也不会因悲哀而致病。)【2】
吕子振羽仲氏辑、杨鉴晓潭重校《家礼大成》(213页)云:“父丧杖用竹,取其节历四时而不变。母丧用桐杖,谓心内悲切,同于父也。长与心齐者,孝子哀戚,病从心起也。执此以扶其身耳。”
从上获知,孝杖是让孝眷们当拐杖用,以扶持虚弱的病体,孝杖与心脏齐高,那是因爲悲伤都从心起。而且父丧用竹,母丧用桐,都有其象徵意义。
在我国,也是父丧用竹,母用树木,不过长度都缩短。以前马六甲峇峇族群的孝杖长及肚脐,象徵儿脐连母体,以纪念母亲生子之苦难。近年来,佛化丧礼大兴,革除了孝杖,改以持鲜花,显然这是抄袭西方的作风。
孝杖虽然失去了实用性,但还是有其价值与意义,除了象徵逝世了的亲人有气节外,也要持杖的孝眷们做个有气节的人。它是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传统活文物,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以人文的观点来认识及爱护它。

第六、 孝服

通常会在讣告上见到“遵礼成服”之字句,所谓遵礼成服,就是遵照“礼”来穿上孝服。这一点,客家人犹保存传统,有个隆重“成服”礼。由僧道主持先摆起香桉,孝眷们跪下向天地神明禀告,当天成服穿起孝衣,尽最后的孝道,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德,倘若父母之中其中一位尚健在,必须对他(父或母亲)跪拜,才可披麻戴孝。
《仪礼》及《礼记》裡提到的传统孝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孝服,通称“五服”,并详细说明什么人穿戴什么孝服,多长的时间等等。《仪礼•丧服第十一》对五服有详细的解释:斩衰是粗麻斩截边侧不缝的孝服,配以束丧服的粗麻带,粗糙的竹杖,丧冠以绳爲缨带,鞋是用菅草织成的,斩衰爲最重的丧服,如爲父亲服丧,就得三年斩衰;齐衰乃粗布做成边侧有缝齐,配上首带、腰带、丧冠、丧杖、草鞋等,爲母亲服齐衰一年(父亲健在)或三年(父亲已故),爲祖父、祖母、伯父母、叔父母,媳妇爲公公婆婆等也是服一年齐衰;大功是熟麻布製作的丧服,爲未成年的子女等服九个月的大功,八岁以下的子女则无丧服;小功以布爲丧服,用洗过的麻做丧带、首带和腰带,爲亲族中的下殇(八岁至十一岁夭折)者等服五个月的小功;缌麻以缌布所製,服三个月之丧,爲曾祖父的亲兄弟与配偶、祖父的堂兄弟及配偶、父亲的从祖兄弟、舅父爲外甥,甚至为表兄弟、为岳父母、为朋友、岳父为女婿等,皆服缌麻之丧服。(彭林注释《仪礼》279-322页)
马来西亚北马的孝服调查显示,早期初丧时,孝眷们必须把身上所有装饰品取下,穿上全身黑服(少数穿全白),然后再套上麻衣,腰绑麻布条(客粤籍是白布条)。孝男头戴“荖包”(一种麻製成的帽子),已婚者的荖包左右尚有两个“耳塞”(表示在哀中,不听其他事情)。脚穿草鞋,后改为白布鞋。女孝眷也是黑衣套麻,头戴麻製成的“盖头”(尖头巾)。孙女辈则是“牛拉(粗黄褐色布)盖头”。出殡后,孝男、媳及孝女须穿“文搭”(粗白布)上衣及黑裤之孝服一年,手臂上别上一小块“孝布”(黑布底缀一条白布,或白布底缀黑)。一年后改穿白、蓝、青色之服到三年(实为两年),不别孝布。孙辈之孝服一样,只是别上的孝布为黑底缀蓝或白底缀蓝。不过,出嫁女儿只须带孝十八个月,即六个月黑服(可穿白衣黑裤),六个月黑花服,六个月蓝花服,不别上孝布。出嫁孙女则带孝十二个月,即六个月黑服,六个月蓝花服,也是不别孝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孝服出现丕变。北马地区多数不穿麻衣,连头饰也取消。南马一部分保留头饰,麻衣则不穿了。整个社会几乎不再穿黑色衣裤,逐渐盛行白衣黑裤。某些人误导性地强调生前孝顺就好,死后带孝是带给人看的。又说生前不孝,死后带孝有什麽意义呢?其实孝与不孝的问题,与带孝是两码事,完全没关係,不可混为一谈!
这种“白衣黑裤”丧服应该是佛化丧礼所提倡的。佛化丧礼不认同传统丧服,早就有“不穿麻衣,不戴高梁麻冠”(释寂晃,载骆静山编《宗教与礼俗论集》137页)之言论出现。在佛教界的积极推动下,逐渐在华社盛行起来,人们受到佛教的影响颇大,纷纷认爲传统孝服是落伍,传统儒家的礼俗就被现代佛教逐渐革除了。
事实上,传统丧服牵连着整个家族亲情关係。它的崩溃,显示我们的家族伦理观念渐渐淡化,人们对于亲情日益不感兴趣,注重的是个人的享受主义。近年来的演变是愈来愈少人在出殡后带孝(穿孝服),一般上在出殡或百日后就脱孝换红。可见民俗是会随着时代观念而演化。
台湾学者徐福全说,孝服具有伦理、社会及法律三大功能。带孝在身,更是提醒其不可忘哀。由于内心有悲伤之情,透过孝服制度加以抒发,使其感念父母恩德之心油然而生。 (《台湾民间传统孝服制度研究》752页)

第七、 压厅

压厅是福建人之习俗。在北马闽、潮、榕人的丧礼上,都会有此俗。
所谓压厅,就是在举殡时,棺材从家裡大厅抬出去后必须进行的仪式。主持仪式者必须是“好命人”,也即是她必须夫妻健在,而且具有内祖母及外祖母的双重身份,方有资格。
传统上以为棺材是不祥的东西,当它从大厅上被抬走后,那个地方就得以吉祥的东西来镇压,以扫除不祥及带来吉利。
当棺材从大厅一抬走,好命人即以一桶水泼于柩位之处的地上,再以扫帚简单清洗,寓意把一切不祥均扫除。 然后以一个面桶置于地上,裡面放了一包以红布包裹的白米(现在有的不包)、一块大发粿、十二个红圆、十二个碗、十二双箸(筷子)、十二对红蜡烛,蜡烛全点燃排于桶的边沿。待蜡烛烧完,仪式就结束。
压厅用发粿取其吉利的谐音“发粿发家火”(闽南话,家火者,财产也);用红圆取其谐音“红圆大趁钱”(闽南话,趁钱者,赚钱也)。至于米、碗及箸乃分予儿子。如果儿子多,可以增加碗及箸的数量。也有分与女儿及孙子的。蕴涵祝福儿子们永远有饭吃的意愿。
压厅具有祝愿子孙们发财、赚钱、找得到吃、吉利、火旺等含义。当往深一层裡去探讨时,会发现具有驱除久搁后棺材散发出的异味及霉菌等不好的东西,以火来消除之。压厅尚有一个深远的寓意在内,那就是“分家”。当儿子们领了碗箸和米,意味着家长已故,今后他们得分家各立门户,要吃饭得靠自己煮,靠自己勤奋打拼才有饭吃了。

第八、 分五谷

棺材入土后进行分五谷习俗,五谷泛指粮食作物。丧事的分五谷即是用五种植物的种子──稻、白豆、绿豆、红豆、黑豆。
在棺材入土(或火化)后,和尚或道士(抑或殡仪员工)就会分“五谷种”予孝眷们。五谷种装在一个红布袋裡,也包括钱币与小铁钉。僧道从布袋裡掏出来分与孝眷们,他们取回家后,把钱币和铁钉取出收藏,剩下的五穀种撒在土地上让它们去生长。
分五谷寓意着子孙有饭(五谷)吃,至于钱币是希望子孙们赚到钱,铁钉则有“添丁”(生育男儿)之意。
分五谷具有祝愿子孙们发财、赚钱、添丁、吉利、如意等含义。当往深一层裡去探讨时,会发现分五谷寓意“自力更生”。当家长亡故,儿孙们领了五谷种子,今后要吃饭就得靠这些五谷种子去耕种之,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劳作,一定不会饿死的。

第九、 死后的世界

生前从何处来?死后又往何处去?这个问题,迄今科学界尚是无法说明。先把它分开两个部份来谈。第一是我们的肉体,第二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肉体是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来,我们的灵魂呢?这一点,世上各种宗教及民族的说法就有不同。几乎世界很多宗教都认爲人是有“灵魂”的,多数民族的思想观念也是认爲世界上有神和有鬼。中国古代认爲“灵魂不死”,人死后灵魂就与祖先在一起,而他生前过着怎样的生活,死后也是一样过着这样的生活。
中华文化是以人爲本的哲学思想,对于鬼神魂魄不仅尊重,也不否定之。可是这些均是眼睛看不到,且不能以科学证明的东西,所以说得最少,尽量避免讨论渲染。翻阅了儒家“三经“,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实在是少。《礼记•郊特牲第十一》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因爲人死后,魂气归往天空,形魄回到地下,所以祭祀的时候,就有向阴阳两方面寻求的道理了。)【3】我们的魂魄来自阴阳两种气体结合而成,魂气属阳,人死后魂气回归天上。形魄属阴,人死后形魄就回归地下了。人死阴阳二气分散,又分化爲魂和魄。
佛教的死亡观念是痛苦的,尤其逝世后八或十二小时不可触碰尸体,那会令逝者非常痛苦。而中华死亡观则没痛苦之说,人死后魂魄分开,魂上天,魄下地,也无需任何宗教仪式,就这么自然离开肉体和人间,去到祖先的世界了。
中华传统的死亡世界观,不仅没有阴森恐怖的地狱,也没有轮迴这回事的。因爲灵魂由阳魂和阴魄结合而成。
我们没有地狱之说,难道说恶人歹徒也可以上天?不需要受到地狱的惩罚?爲恶之徒自然因魄的阴气浊重而下沉到地,很难上天,即使上天,祖先也会因爲出了这个不孝子孙而不让他认祖归宗。使他成爲了孤魂野鬼。而且我们相信的是家族因果承负论,作恶多端者不仅上不了天,更会因此而祸延子孙。
人死爲鬼,还是神?华夏传统认爲是神,也是鬼。传统祭祀祖先就是拜其鬼神(魂魄),但以神爲尊,那是阳魂之所成,阳魂是我们的精神意识之源,所以死后成神及祭祀的也是以神爲主。神主牌位写着“某某某神位(或神主)”,不是灵位。灵位通常是用在“鬼”(阴魄、不能上天的魂魄)或无主孤魂。
基督教认爲信者得救,死后经过“最后审判”才能上天堂与主同在,他们否定佛教、道教、儒家(儒教)等的死后世界。佛教认爲往生极乐世界,修行成佛才是最究竟,他们以爲基督教、道教、儒家的死后世界还是在六道轮迴裡。唯有儒家、道教最有包容心,我们不否定基督教的天堂,尊重他们说的信者得救;我们也不否定佛教的极乐世界,也尊重他们说的成佛能解脱六道轮迴。但是我们更相信我们的死后世界与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我们的死后世界也是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与祖先永远在一起,没有轮迴转世这回事。中华的死后世界与其他宗教的死后世界几乎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平等的,无所谓我优你劣,你高我低之分,所以请大家相互尊重。
宗教界爲了争取信徒,往往不择手段诋毁人家来抬高自己,尤其死后的境界,大家都说本身宗教的才是真正的,别人的是虚妄之说。迄今科学界尚无法证明这些世界的真实性,唯有死去的人才有资格证明死后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均不曾到过死后的世界,怎样证明它的存在呢?活着的人还是脚踏实地生活,做好个人的本份,正心修身齐家,爲国家社会作出奉献,这才是中华文明最有价值的人生观!

叁、结语

纵观上述八项传统丧俗以及死后的世界,处处体现儒家以“人”为主的哲学,以及“孝”的思想和“礼”的准则之人文价值。下面来做个分析:
第一项的套衫吃麵线,具有报答父母御寒之恩,反抗被强迫穿他族服装的暴政,以及穿回本身民族服装的意义。第二项的烧库钱,意味着欠债还钱,处理好个人的财务,那么这一世就没烦恼了。第三项的围圈,教育我们保护好财产,不要给他人夺取而去。第四项的幢幡,即是古代及儒家宗法制度之嫡长制的传承,讲求家族血缘关系。第五项的孝杖,象征父母具有节气,我们后代子孙亦得学习做个有节气的人。第六项的孝服,含有居丧不可忘哀,从粗糙的衣着逐渐恢复平常,以感念父母的恩德。第七项的压厅,除了祝福子孙们赚钱兴旺外,亦象征长辈已故,今后分家立户,各自发展,靠自己的勤劳打拼才会有饭吃了。第八项的分五谷,与第七项有同工异曲之义,今后分家得靠自己努力耕耘,才会获得好的收获。至于第九项死后的世界,则显示了儒家少谈及看不到的东西,也没有阴森恐怖的地狱与转世轮回,生前死后都是与家人祖先同在。
从下表可窥见以上九项丧俗的意义及其蕴含的“人“、”孝“、”礼“的属性:

丧俗 意义 属性
一 套衫吃面线 报答父母御寒之恩,穿回本身民族服装。 孝、礼(民族服装之礼仪)
二 烧库钱 替已故长辈清还库钱,今世欠债还钱,处理好个人的财务。 孝、人
三 围圈 保护好烧给长辈的钱物,保护好自己的财产,不要给他人夺取。 孝、人
四 幢幡 古代及儒家宗法制度之嫡长制的传承。 礼
五 孝杖 象征父母具有节气,子孙亦得学习做个有节气的人。 人
六 孝服 居丧不可忘哀,以感念父母的恩德。 孝、礼(孝服礼仪)
七 压厅 祝福子孙们赚钱兴旺,长辈已故今后子孙分家立户各自发展,靠自己的勤劳打拼才会有饭吃了。 人
八 分五谷 今后分家,子孙们得靠自己努力耕耘,才会获得好的收获。 人
九 死后的世界 生前死后都是与家人祖先同在。 人

上述九项属性,孝的思想共有四项;人的哲学占有六项;礼的准则共有三项。由此可见,中华丧礼属于“人”的哲学文化,兼并讲求“孝”与“礼”的思想准则。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丧礼,以宗教为主导完全不同。
民初哲学家冯友兰说:“儒家所宣传之丧礼祭礼,是诗与艺术,而非宗教。”我非常认同其说。
我们的丧礼与宗教毫无瓜葛,即使在死后,也不是到宗教的天上世界去跟随佛祖或上帝,而是到天庭寻回自己的祖先亲人,与已故的父母或兄弟姊妹、爱人、子女同在。我们活着时无论是疲累、痛苦、潦倒,抑或快乐、成功、幸福,均是回到家裡与家人诉说或分享,家是最温暖的,家人是最亲的,回家与亲人团聚是最幸福的。所以,死后与亲人同在合乎人性。华夏文化尤其是儒家乃以人爲本,人死后虽然成神,可是丧俗还是将逝者当作“人”来对待,供给人间的物品(明器)朝夕祭拜,如生前般的服侍之。
儒家的思想情理兼容,丧礼仪式蕴涵了好好做人,做好好人,做人好好的忠义道德之理。照顾好自己及家庭,子孙团结不分离,打拼事业,再奉献国家社会,将儒家的人道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我们的“孝”是一辈子的,生前孝养,死后殡葬与祭祀,终身义务这般行孝来报答长辈的恩情,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最大的恩人,故必须以生前孝养死后葬祭来回报之。而我们的丧礼处处体现了孝的思想,这是最优美的一面。我们的丧礼之“礼”最独特,因爲有了礼,才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华夏文明。礼不能逾越,比如父母健在,儿子不幸逝世,那么他不能停丧多日。假如他停丧三天,将来其父母过世后,就得停丧超过三天,长辈得逾越晚辈,晚辈不能逾越长辈,这就是一种“礼”。再如生前是穷苦人,死后的明器就得按照身份来烧给他,不能烧飞机、皇宫等豪华不符身份之物。倘若子孙硬要烧之,就不符合“礼仪”了。
华夏丧礼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给我们优秀的“人”、“孝”及“礼”的人文条件,这些条件就足以让华夏丧礼成爲最理想的丧礼习俗。民俗文化的産生及发展,不正是爲了提升我们的文化素质吗?打造丧礼成一个最有意义的习俗,提升丧礼素质成爲最有人情味及适合人的习俗,这样子,方能凸显我们的丧礼的优良品质。

注释:

【1】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854頁。
【2】 彭林注譯《儀禮》,279-281頁。
【3 】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854頁。

参考书目:

馬振亞、張振興編著《中國古代文化概說》,中國,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上、下),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呂子振羽仲氏輯、楊鑒曉潭重校《家禮大成》,台灣,莊家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六年一
月。
彭林注譯《儀禮》,中國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7月。
駱靜山編《宗教與禮俗論集》,馬來西亞,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85年9月。
徐福全著《台灣民間傳統孝服制度研究》,台灣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八年五月。

金邊的華人風俗

$
0
0

福建会馆每个月十六均祭祀太岁星君。(圖:李永球)

从暹粒来到柬埔寨首都金边,沿途道路还是很差,半途除了停在餐馆及厕所外,有一处是停在路边稻田供人们小便。金边人口多,华人也多,消费较暹粒便宜多了,而且是使用柬币的。小贩贩卖的清汤面食佐料有猪血、内脏、猪肉等,上面撒油葱、青葱,类似潮州的白色“粿汁”。
金边塔山本头公庙是一座华人庙宇,除了本头公外,也有虎爷等神明,神像非常柬埔寨化,其随从简直就是柬埔寨人物造像。当天是十六,祭祀善信极众,祭品众多,计有烧猪、包、各种水果、三牲、蛋糕、糕粿、茶酒等等。蜡烛有红黄二色,金纸则为潮州式的,而且有仿制柬埔寨钞票及美金的冥钞。也有印刷的华人古装男像和女像,那是供补运用的,俗称“代人”或“替身”。
虎爷的祭品为大块的猪肉(三层)及鸭蛋,这些祭品先往虎爷神像的嘴里涂之,有专人负责祭祀,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柬语),另一手拿起五谷(白豆、红豆、绿豆、白米、玉米等)往虎爷撒去,然后拿起金纸在信徒身上转圈,再点火烧,过后信徒付钱给他。旁边有座佛寺,里面有传统乐队在演奏,信徒前往祭祀佛祖,祭品除了水果鲜花饮料外,还有荤的饭菜如叉烧饭等。可见南传佛教的释迦牟尼是可以荤品来祭祀的。
有百余年历史的金边潮州会馆,即是会馆,也是神庙兼华校。可是在1970-75年内战期间,会馆建筑被毁了,如今的会馆是于1993年重建,风格按照传统潮州格式。馆内主祀关公、天后圣母及保生大帝。副祀福德正神及五祖神位,显见早年有着帮会的色彩。每年农历六月廿四庆祝关公圣诞,有潮州大锣鼓及醒狮助庆。馆后的公立端华学校乃潮州帮所创办的华文学校。潮州人是柬埔寨华裔最大的帮群,所以潮州话在这里通行,可惜近年来年轻的潮州人多数不会潮州话了。
柬埔寨的福建会馆也是身兼三职,即是会馆,也是神庙兼华校。幸运的,福建会馆古色古香建筑是各籍贯会馆里,没遭到破坏的一个。会馆建筑依然保留着古代的闽南风格。大殿为协天宫,供奉关公,配祀关平及周仓,副祀天上圣母和福德正神。福建帮在馆旁设有公立民生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学生1500名左右,均是收费。当年内战时,多数华人会馆组织都很占据而去,福建会馆被改为柬文学校,福建帮是通过移居海外法国、加拿大等地的乡亲们寄钱过来,另建一座拥有30多间课室的学校与之对换,才拿回福建会馆的产业主权。
柬埔寨福建人虽然占少数,不过却执五金、汽车零件、轮胎业的牛耳。以祖籍泉州同安、南安、晋江为多,语音偏泉州腔。旧社会华人有商界四大霸,都是福建人。
当天刚好农历十六,会馆同人正在祭祀太岁星君,原来每个月的十六都得祭拜太岁,只见在庙前之处摆设香案,祭品有茶酒、水果、火锅(海鲜等食物全放进锅里了)、炒杂菜、封猪脚、炖鸡、白饭、饮料等等。烧化的纸钱很特别,除了金银纸,尚有往生钱、经衣、五色纸、冥钞等等,冥钞分为传统中华及美金式。过后获得他们热情招待一餐,真的感谢极了。
祭拜神明太岁不是先人或孤魂,怎么会采用冥钞纸衣呢?太岁是每个月十六祭祀的吗?觉得应该是祭拜神军才对。柬埔寨的华人风俗已经与传统大相径庭了,的确耐人寻味。
谈起柬埔寨的华人史,可谓一言难尽,昔年为了避开战乱,人们逃到越南等国外去。如今政策开放了,中文学校、中文招牌等等,均自由学习与使用。其实东南亚关闭华文教育学校的国家,如今没有不后悔的,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大,游客蜂拥而来,不懂得中文就失去了赚钱的商机啊!

光明日报·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6.10.21)

棉蘭的神廟

$
0
0

兴化庙的外观。(圖:李永球)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城市棉兰离开北马很近,乘坐飞机不到一个小时即可抵达。近来走了一趟棉兰,除了探访在当地经营餐馆的朋友外,也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的神庙,品尝美食等等。
棉兰的街道车辆多,熙来攘往川流不息,显得杂乱一点。一些街道有加上中文路名,中文招牌也冒现很多,而且有些中文字体非常大,显见印尼政府近年来对中文的推动与鼓励。除了印尼土著外,华裔是当地一个主要族群,此外印度裔大约有一万人,聚居在吉灵村,印裔族群建有他们信仰的印度教庙宇。而在许多乡村地方,除了回教堂外,也可见到基督教的教堂。虽然棉兰是个大城市,可是经常面对停电的尴尬现象,于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发电机,当停电时就派上用场。印尼电力不够已是严重问题,政府正在寻找解决的方法。
东岳观乃祖籍福建兴化(仙游、莆田)人士所创建的庙宇,故有兴化庙的俗称。据称有百余年历史,不过从观内文物来看却找不到百年前的物品,一些桌子烛台等虽然有镌刻年份,却是干支纪年,而干支年份缺点是60年一直循环,一个“癸亥年”,可能是1923或1983年之物。不过从文物的样貌推测,应该属于1923年的。所以,该观应该属于民国初年所建的。虽然如此,但是宫观的外观却保存着传统福建兴化风貌,依然古色古香,内部摆设依照兴化传统的布置,神像造型几乎与真人相仿,生动美观,木雕神龛及桌子极为精美。工作人员有当地土著人士。
东岳观主祀神明为东岳大帝,副祀神明众多,计为士元卢仙长、卓真人、法主欧仙姑、金花夫人、注生娘娘、真武大帝、天后元君、宣赞大元帅、赵元帅、十殿阎王等等。
关帝庙是一座百余年的神庙,根据该庙建造碑志所载,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不过外观及内部却很新颖,显然已经重建,与东岳观完全难以比拟。主祀关公,副祀神明亦不少,主要有华光大帝,虎爷等神明。虎爷处有人提供打小人贴贵人的风俗。木雕桌子及神龛雕工精致,除外就没什么东西值得观赏了。
慈光弥勒佛院不仅占地广大,而且建筑非常堂皇巨大,有东南亚最大的华人寺庙之称。它不是佛教寺院,而是“天道”的佛堂。对面建有一座慈光弥勒学校,非常宏伟,属于该院所创办。佛院内不仅建筑堂皇,内部有电扶梯设备,并设有商店、医疗所、儿童游乐场、公园等等。大殿分三部分,中间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左为观音宝殿,供奉观世音;右为关圣宝殿,供奉关公。外观虽然属于中华风格,但却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天道自称不是宗教,而是无极之“道”。提倡五教同宗,三教一家,入教者通过求道获得“三宝”而成为信徒。
佛院旁边有块私人的湿地,有湖有陸地,树草茂盛,这里是许多鸟类的窝巢。每天白天均可见无数的鸟类飞来栖息觅食,多数是鹭鸟等。印尼人结婚,在喜宴酒楼外,常见人家祝贺的喜幛(木板),这些以纸或塑料制造的文字花鸟,均是祝贺新人幸福的贺词。在市场上,我注意人们交谈的语言,华裔都是讲福建话。因为福建人是最大的族群,无论任何籍贯都得学习福建话才能够沟通,当然他们的福建话会掺杂很多印尼话词汇。华语在当地断层近50年了,人们多数不会讲了,近年开始有年轻一代的在学习华语。

光明日报·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6.10.28)

新加坡叻沙·印尼福建麵

$
0
0

新加坡叻沙。(圖:李永球)

印尼棉兰福建面。(圖:李永球)


新加坡有许多美食,诸如福州的蠔饼、鱼丸,潮州貫肠(灌肠)、粿汁,福建炒虾面等等。今天要介绍的是两个特别的小食,即叻沙及鱼生粥。
新加坡或马来西亚中南马一带的叻沙,类似北马的咖哩面,而北马的叻沙,是一种酸辣的小食。所以北马人来到新加坡,点了叻沙,拿来的却是咖哩面,总觉得货不对办,其实名异物同,这是经常会发生的美丽误会。
新加坡叻沙的汤汁仿佛北马咖哩面的汤汁,佐料方面有鱼片、蚶等,面条方面是采用叻沙粉(粗米粉),然后加上切丝的“煎风叶”(俗称叻沙叶。Daun kesum)。因为采用叻沙粉及煎风叶,所以才有叻沙之名称。北马霹雳州太平市,有一种叫做“煎风咖哩面”的美食,是咖哩面却采用叻沙粉及煎风叶丝,它与新加坡叻沙是同一类的食品。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新加坡的叻沙,就是北马的煎风咖哩面。难怪两者之那这么的相似。
新加坡鱼生粥,是传统的广府人美食。每逢年初七人日,广府人就煮鱼生粥来吃。北马广府客家人还有在年初七吃鱼生粥,它是白粥放上几种切丝的青菜如生菜(矮仔菜)、青葱、芫荽等,再加上生鱼(鳢鱼)切片等煮来食之。中南马和新加坡的鱼生粥,有一点不一样,主要是鱼片不煮(当然也有煮熟的),配上切丝的生菜、姜丝、辣椒丝、青葱、油葱、芝麻及酸柑桔子等排成一碟,配着热白粥吃。基于去年有人生吃鱼生片而受到细菌感染引发脑膜炎,新加坡政府已经禁止生吃,鱼片必须煮熟。
就是这种南马(包括新加坡)的鱼生粥,慢慢演变成为了马来西亚式的年初七“捞生”年菜。特点是不用粥,仅鱼生片配上许多蔬菜及饼干零食酱汁等等捞拌来吃。如今多数不用生鱼,改为三文鱼,其实肉类最好不要生吃,以避免细菌感染。
印尼美食亦多,苏门答腊北部的棉兰市一些华人小食令人垂涎三尺。诸如咖啡(马来西亚的咖啡乌)、豆干虾炸、爪哇面、叉烧饭、扁食面(云吞面)。在大型的咖啡店坐下,除了咖啡店员过来给顾客点饮料外,其他小贩亦纷纷过来招徕生意,一般上他们会准备一份简单的广告,上面有所售卖的美食介绍,图文并茂,真的方便有效,众多广告放在桌子上任顾客自由点之,过后就将这些广告收回。觉得这种方法很好,不需要逐一去讲解售卖的食物。
至于印尼当地的土著食物,一般上以印尼饭(经济饭或杂菜饭)为主。只要顾客坐上,店家就将一切菜肴装在小碟子里全部捧上,顾客不吃就别去动它,没动的收回不算钱,凡动它吃了就算钱。菜肴通常有十多样,一般上为炒巴古菜、蕹菜等,咖哩类有蛋、鸡、鱼虾、牛羊肉、芒加等,或为炸鸡、鱼虾等等。
棉兰有家招牌“福成”的福建面专售店,历史悠久,开启于1932年,在雅加达有分行。
棉兰福建面以米粉及面、豆芽为主料,佐料有虾、螃蟹螯肉、海参、蠔、鸡蛋、鱼丸、数种鱼饼、香菇、莴仔菜等等,面是干的,另外附有一碗高汤(清汤),与槟城福建面可谓不同风格。一碗售价5万5千印尼盾(大约17令吉),加料的6万5千盾(20令吉),价格高得令人咋舌,低层人家真的难以享受。福建面的味道还不错,清淡间有其香味。不过生意兴隆,老饕络绎不绝。这种福建面应该是全世界印尼独有特色的福建面吧!

光明日报·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6.11.4)


太平咖啡山的故事

$
0
0

太平咖啡山充满大自然的景色。(圖:李永球)


霹雳太平有座巍峨的高山,原名麦斯威尔山(Maxwell Hill),几十年前,政府改名为拉律山(Bukit Larut)。华文称为“太平山”,华人民间通称“咖啡山”,海拔1250米。
英国人于1874年殖民统治霹雳后,1879年就开发咖啡山成为一座避暑胜地,在1889年建竣了设备齐全的别墅供公务员们渡假避暑。坐落于Caulfield山处的别墅,气候凉爽,风景宜人,只提供高级公务员或英国公民住宿。位于半山腰的“茶园”宿舍则提供予一般人家。当年麦斯威尔(William Edward Maxwell)来此探险后,这座山就被发展成为Maxwell Hill。两栋供已婚公务员住宿的豪华别墅,于1887年被命名为Maxwell Hill Rest House,The Hut仅供单身公务员。The Nest则为私人别墅,隶属新加坡Mr. John Fraser拥有。(参见《TAIPING MANY FIRSTS REPORT》)
在以前Caulfield山上的别墅只有纯种英国红毛人才可以住,非英国的澳洲及纽西兰等国家的红毛人只能住在山腰宿舍,非红毛的华巫印族人更加不可能住在Caulfield山上。不仅咖啡山,在太平市的西方俱乐部也一样有此界限,纯种英国人有自己的纽俱乐部(New Club),澳洲及纽西兰的红毛人则成立旧俱乐部(Old Club)。界线分明,早期英国人的“种族阶级”观念特别深厚,很多方面都有这样的规定。所以澳洲及纽西兰的红毛,被英国红毛歧视,活得没尊严,地位低下多了。(廖选芳提供)
当年山上的工人,厨师全为海南籍的华人,有些是夫妇,大约有12名左右。印度人则担任清洁工作,如洗衣扫地,园地栽花除草。印度人比较多位,所以山上建有小型印度神庙。太平闻人已故廖选芳在二战前八九岁之际,常与同学们在周日上咖啡山玩,上午爬上山,下午就下山。他们自备食物上去,向山上食堂的海南人购买太平出产的虾标汽水,一枝三分钱。他说红毛人上山是骑马上去,一些则坐轿子,由潮州人当轿夫,以两根木棍系绑在椅子两旁抬上山去。
1941年12月8日日本南侵马来亚,月底太平沦陷,英国人临走之前,留下四枝长枪给海南人,说如果日本人从后山过来就打他们,岂料日本人却从山脚上去,四位海南人开枪抵抗,结果全被日军打死,其余的海南人见状不妙,抄捷径下山了。和平后,廖选芳从山上的海南人里了解这段历史,他们说是上了红毛人的当,冤枉而死。而四名牺牲的海南人,被日军砍下头颅,放置于太平市中心的街道,以杀鸡儆猴之式来镇压抗日活动。
英国人兴建的数栋别墅,充满着英国风格,设有壁炉,寒冷时就起火取暖,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上山过夜还得生火取暖,后来天气逐渐暖化,管理当局就把壁炉封死,就没得起火了。近年来,有些别墅缺乏维修而毁坏不堪,如今有供出租给游客的仅剩寥寥几栋。茶园的宿舍也是坍塌,后来重建,当局有意恢复餐厅及住宿,结果没生意,现在新建筑脏兮兮的在损坏中。至于山上新建一座白色大宾馆,已经接近六七年,完全没人承包来经营,因此至今没启用到。建筑物受不了风吹雨打,正在毁坏中。可谓大白象计划!
论风景,咖啡山的景色秀丽,俯瞰山脚太平市一览无遗,远处是马六甲海峡;左边有群山重峦叠嶂,一片大自然的迷人景色,这片重峦叠嶂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图像。山上客气清新,负离子高,对身体极佳,是养生静心的好所在。最佳的游咖啡山是在山上过夜,请自备食物,比如火锅烧烤等,闲时可以泡茶或喝酒,放松减压度过愉快的假期啊!

光明日报·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6.11.11)

砂拉越的“地牛”

$
0
0

棉兰福建话罗马拼音字的餐牌。(圖:李永球)

豆干虾炸的福建话拼音:tau kua he ci。(圖:李永球)


北马的槟城、吉打及北霹雳一带的福建话里有个词汇“地牛”,那是指市政府里工作的卫生官,他们处理地方环境的卫生工作,尤其小贩商店的卫生方面,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里,他们的决定对于商贩的营业执照有很大的影响力。
无独有偶,砂拉越的福建话也有“地牛”这个词汇,词义与北马福建话的卫生官完全迥异。它是建筑物上的一个支撑的横木。地牛只出现在浮脚屋(高脚屋)的地底下,浮脚屋下面由多根柱子支撑着,每根柱子都要以两根“地牛”来套着,如此一来可避免柱子下陷。诗巫蔡宗贤先生说,地牛及柱子之间以榫卯来套合起来,才能起到支撑作用,当有柱子下陷时,可以在地牛下面挖洞,放进起重器,将柱子慢慢升高,当到达所要的高度时,在地牛之下,再置放两根或数根横木垫着,再把泥土填满之,如此一来柱子就不会再往下陷了。
砂拉越福建话还有几个特别的词汇,诸如“地牛房”,那是指土地测量局;“玻璃顶”为政府部门,“玻璃厅”指法庭。“玻璃”一词的来源有二说,一说玻璃源自英语的polis(警察),福建话借了变成“玻璃”,一说以前政府部门建筑物都有很多玻璃窗户,所以叫做“玻璃”。无独有偶,北马福建话也有这个词汇,比如“玻璃厅”、“玻璃主”,那是指法庭和法官,北马人认为玻璃借自英语的polis。综合而言,玻璃一词是借自polis的可能性很大。
都是马来西亚福建话,隔了南中国海就出现差异,北马地牛是卫生官,东马地牛是建筑物的构件。真的耐人寻味。
来到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棉兰,这里是福建人聚居之地,华社民间里通行福建话。不仅福建人,其他各籍贯华人都讲福建话。
由于多数印尼华人都不懂得中文,因此许多福建话词汇就得采用印尼文罗马字来拼音了,在市场上的小贩或餐厅餐牌介绍就有许多这种福建音的罗马拼音字,值得慢慢去寻味。
这里就举出例子分享予大家吧(括弧内的中文是我加上去):tukha(猪脚)、lo bak kien(卤肉卷)、khaubak moychai(扣肉梅菜)、kho kua paikut(苦瓜排骨)、kuachai siobak(芥菜烧肉)、kiam hu bak(咸鱼肉)、cha sio bak(叉烧肉)、sam can goreng(炒三层肉)、paikut ong(排骨王)、udang tauco(豆酱虾)、udang kim hiong(甘香虾)、angsio tukha(红烧猪脚)、bebek tausi(豆禩鸭)、kiam bak(咸肉)、sop tahu(豆腐汤)、(sop chi chai)紫菜汤、sop hupio(鱼鳔汤)、tauge ikan asin(咸鱼豆芽)、policai(高丽菜)、cap chai(杂菜)。
小贩小食方面也有不少的福建话食物名称:tau kua he ci(豆干虾炸。类似北马的卤肉)、mie pangsit(扁食面。云吞面)、sio bak pui(烧肉饭)、hokkien mie(福建面)、bak wan(肉丸)、ju ca kwe(油炸粿)、liong tahu(醸豆腐)等等。一些小贩喜欢采用“ho ciak”这个福建话,意为好吃。
棉兰的福建话虽然与北马福建话属于“近亲”,均偏漳州音,不过有几个词汇是特别的,与北马迥异。诸如“个”,北马发音“le”,棉兰是“kai”,三个人叫做“sa gai lang”。“百万”棉兰福建话很特别,是“条”,一百万叫做“一条”、两百万“两条”……。公里叫做“石”,30多公里,则为“30贵块(de)石”,与北马的“30贵枝抽”差距很大。北马的“抽”指英里,量词是“枝”;棉兰公里为“石”,量词是“块”。还有,北马福建话吃着饭、走着路的“着”,棉兰是采用“紧”,吃紧饭、行紧路。

光明日报·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6.11.18)

左手右手脱鞋穿鞋

$
0
0

几位嫁到我国的越南媳妇,对于马来西亚人吃香蕉从头部拔开来吃,以及雨衣倒反穿感到纳闷?原来他们吃香蕉是从尾部拔开,那是香蕉最容易拔开之处。至于雨衣正穿才不会遭受风吹雨打,盖因越南的风雨极大,反穿无法扣紧纽扣,就会淋到雨了。
可见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就会有不同的观念及处理方式。
有一次去到一个部门还水电费,一时大意以左手交上水电费单,岂料那个友族女职员一脸不高兴,以手指示意要我把单放在桌子上,然后她再取之。友族同胞注重卫生,右手拿食物吃,左手是方便后洗肛门用的,左右分明,不可混淆。对于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大家都应该互相尊重,所以个人觉得对她的不礼貌实在不应该,真的对不起。
可是世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有异同或冲突,因此一个民族觉得这样是错的或不好的,可能在另一个民族来说,却是对的或极好的。矛盾的冲突,就看如何互相尊重及谅解了。
友族同胞以右手抓饭吃,右手为大为尊,左手是洗肛门的,视为肮脏之手。可是我们却正好相反,中华文化里左为大为尊,右为小为微。我们以右手拿筷子吃饭,以右手擦肛门(用卫生纸),以右手拿刀杀生砍树,拿工具工作等等,左手极少工作,被视为洁净,因此道教是以左手上香及拿取重要法器的。
为什么我们没将吃饭及洗肛门的手分开呢?因为我们吃饭用筷子,肛门也是用厕纸擦干净的,所以手没碰触到肮脏的肛门,也没碰触到食物,那就不需要分开了。曾经做过一些简单调查,华人都是这样子用右手吃饭及擦肛门,除非是大便后用水洗肛门的,那才会是用右手持着水勺,左手洗肛门。所以,当我以左手拿取东西给人家时,对我来说是尊重,可是以右手为尊的民族却觉得不礼貌,真的令人为难!
在友族尚不了解我们的尊左民俗之际,面对这种情况,觉得最好还是以对方为主,尽量不要以我们的民俗来诠释而要人家尊重我们,我们应该先主动尊重人家,以右手与对方来往吧!
有一次在一座华人庙宇里,遇到一位印度妇女,她是来膜拜神明的,只见她在庙外脱鞋,才走进庙里,见到我穿鞋进庙,她就问我:“你如果相信庙里的神明,为何无礼地穿鞋进庙呢?”原来印度民俗穿鞋进庙或进屋都是没礼貌的,鞋子是穿在脚下,乃肮脏之物,所以必须脱在庙外远处。
我们马来西亚华裔亦受到这种脱鞋进屋的风俗影响,也纷纷接受了在屋外脱鞋,赤脚进屋了。不过在庙宇方面,却不是全都如此,有些是可以穿鞋进入,有些是重要的内殿才禁止穿鞋进入,有些是完全禁止穿鞋的。中华民俗里头,到底是脱鞋还是穿鞋比较礼貌呢?
中华民俗讲求衣冠整齐,衣服冠帽鞋履必须完整,所以穿鞋戴帽是整齐礼貌的象征,从道士进行法事时,冠履穿戴整齐可见一斑。实在无奈,这又与印度风俗有着冲突了。
洋人以脱帽为礼貌之举,走进西方教堂,往往被看守员要求脱下帽子。我们华人没这个风俗,进入华人庙宇是不需要脱帽的。因此道士在庙宇里主持法事,是冠履穿戴整齐,不须脱帽脱鞋。这就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特点。
当面对这些民俗冲突时,在对方不了解我们的不同民俗观念之时,应该抱持包容之心,尊重对方,对友族同胞以右手交接物件,脱鞋进印度庙,脱帽进教堂吧。尊重及包容异同的民俗,会化解许许多多的不愉快及冲突。愿与大家共勉之。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文:李永球。(2016.11.25)

尋找“三角留”

$
0
0

左为三角留,右为意粑。(圖:李永球)

海南粽子“笠”。(圖:李永球)


三角留是一种海南糕粿,以前西马来西亚的西海岸市场上常见有小贩售卖。不过它已经在西海岸消失了大约三十多年。
为了寻找海南人的传统糕粿,即三角留、意粑及笠。于是来到了登嘉楼海南人聚居之处,以见识海南糕的风采。
据说海南话的“三角留”,原字为“三角形”,“形”在海南话念作“留”,故称为“三角留”。此糕成分主要为糯米及油,传统馅料为韭菜切段,椰子刨成丝,加上糖及盐搅拌而成。馅料不需要煮或炒,就这样搅拌均匀就行了。如今馅料多数采用椰丝或花生,多有经过炒熟。传统上做三角留,先将糯米浸水再磨成粉,如今直接以糯米粉加水搓成皮,一般上水分热及冷,热水烫落糯米粉里,使到一部分粉熟透,再加进冷水搓均匀之,这样一来,做的糕就可塑成各种形状了。
馅料松散比较难于包裹,因此必须有些经验。包好后捏成三角形,下面以菠萝蜜的叶子垫底,再在三角留上面点缀一个红色点。通常海南人会在闰年的闰月做三角留,那是出嫁的女儿做给父母品尝的民俗应时食品,希望三角留,能够把父母亲留住(不希望父母逝世)长命百岁,寓意深长。
意粑,也是以糯米制成,做法与三角留大同小异。馅料采用椰子刨丝拌糖,底部以香蕉叶做成一个圆形杯状,将糕放进去点上红点即成。
至于“笠”,它可不是帽子哦!那是以椰子叶做成方形的外套,这个套很考功夫,初学者必须经过学习才会学好制作方法。首先把四根椰叶片,分别以两根打成结,就如编草席的打格子一样,一上一下地编制成方形,再留个洞口。做好椰叶套,接着就炒馅料,将三层肉、香菇炒香,再炒虾米,最后炒糯米(先浸水),加上调味料后即可。
如何裹“笠”呢?它与裹粽子类似,不过更加考功夫。首先把糯米塞进椰叶套子洞口里,再放进肉和香菇、虾米等,必须间隔放入,如此一来才会吃到香味四溢的糯米及馅料的均匀混合味道。当八九分满时就封口了(不可全满,必须给空间让糯米膨胀,不然会难于熟透),最后把洞口处的椰叶按着步骤,一上一下塞进格子里拉紧即封口完成。然后煮开一窝的水,把笠放进去大火煮两个小时(若要更加松软,可以更长的时间来煮之)。
出嫁的女儿及女婿等人,于闰年的闰月或父母寿辰之日,带着三角留、意粑及笠,还有水果,红鸡蛋等物,出发往娘家去,给父母亲(岳父岳母)祝寿,祝福老人家长年百岁,福寿绵长,寓意把老人家留着不让“走”。
而三角留和意粑,也是海南人传统节日或神诞、祭祖时常用的糕点。
海南人的三角留采用菠萝蜜叶子垫底;意粑以香蕉叶垫底(做成套杯);笠以椰子叶做成套子。虽然都是糕(笠属于粽子类),却采用不一样的植物叶子。海南岛盛产椰子,所以馅料多采用椰子刨丝,华人糕粿中,只有海南人擅于用椰子,那是地理环境使然,海南人的糕粿比较接近热带国家风味,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非常相似。
从三角留与笠可以看出背后的意义,那就是孝道。几样简单的糕粿,显现出女儿对父母的爱与孝,这样充满意义的糕点,真的希望继续发扬不泯,海南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啊!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6.12.2)

麻坡的风情

$
0
0

陈老伯和赵友福与“清无主”古墓。(圖:李永球)

海峡殖民地风格的漳泉公会。(圖:李永球)


近日受邀到柔佛峇都巴辖讲座,当地友人赵友福君特地載我到麻坡走走看看。半路经过一个小镇武吉摩,有座仙师宫,主祀我国客家帮信仰的保护神——仙师爷及四师爷,副祀妈祖及文武财神等神明。历史愈百年,最早的文物是个石香炉,乃同治十一年(1872)之物。
在百多年前,仙师宫由一班到来开矿的客家人创建,庙宇原貌非常传统朴素,充满广东式风味,近年来的扩建加盖铁棚破坏了原貌。如今武吉摩以福建人居多,客家人少之又少。仙师宫旁边是回教徒的墓园,其边又邻接着华人义冢。我与赵君,还有一位看庙的福建老伯陈君走了义冢。早期坟墓有客家、福建、潮州、海南等籍贯的人。
清朝古墓不多,计为潮州澄海陈和真与佘月英夫妇墓,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江(应该是福建漳州海澄新江人)邱裕昭墓,建于光绪戊申年(1908)。另有两个“清无主”墓,所谓清无主,即是故意把清朝的“清”,写成“氵月”,表示不承认“青”上面的“主”。盖因满清统治中国时,强逼汉人剪满清发式,穿戴满清服装,不从者杀头,于是大量汉族被屠杀。所以反清复明的洪门会徒,极为痛恨满清政府,故把清字写成“清无主”。这两个清无主墓为许大孝与林顺金夫妇墓,立于光绪廿三年(1897);另一个是刘茀成,建立于光绪廿六年(1900)。还有一个义士墓,乃潮州揭阳凤美乡人陈俊清,殉难于民国卅四年七月十五日(1945年8月22日),由中华公会立碑。相信背后一定有段悲戚动人的故事。
另外,陈君说起在另一处有两个“义兴”老墓,位于人家的榴莲园里,于是我们又兴致勃勃赶过去看,发现并不是什么义兴的,只不过是普通的坟墓,一为宣统二年,张建貵(?)与汪贞烈夫妇墓,另一相信是他们的儿子,即民国的张文讌(?)墓。
麻坡老街的古建筑洋溢着海峡殖民地的风味,可见早期这里的经济发达,孕育了许多商家老板。尤其漳泉公会的建筑更是海峡韵味十足,且美轮美奂,堪称富丽堂皇。
修德善堂属于潮州帮的神庙,主祀潮州乡土神宋大峰祖师,新建庙宇堂皇。旁有思德堂,专供人家供奉神主牌。众多神主牌都统一,牌上只有七个字。不知何故最后一个字均是“主”,而不是“神主”,读起来就是怪怪的,真的耐人寻味!
庙旁设有殡仪馆,刚好有户人家在办丧事。于是进去看看,第一次看到了潮州丧事糕粿,那是白色的“五粿”,形状有桃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类似咖哩卜)、葫芦形(上面以许多黑豆点缀)。另外还有一个叫做“团发”的,造型特别,寓意子孙们团结发达。
当地的张忠良及刘楚鸿二君特地给我们做个导览,带我们去看了古街坊,参观了一座在老店屋里的民间画廊及一民间的“麻驿”——麻坡旅游资讯站。后者提供麻坡市区及郊区和美食的导览,其二楼活动空间经常举办电影欣赏会等等,是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场所。近年麻坡也盛行大型的壁画,其中一幅是槟城一位画家画的,作品尚未完成,那是描述当地的码头和生活风情,引人注目,许多路人纷纷停下脚步拍照。游麻坡少不了美食,诸如otak-otak、蚝煎、潮州糜、潮州粿、炒粿、水粿、叻沙、罗惹、水果罗惹、海南鸡饭粒、海南咖哩饭、云吞面、各式糕粿及饼干等等,均是叫人垂涎三尺啊!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6.12.9)

神廟街與卓公街

$
0
0

太平何仙姑庙前的街道,因它而命名为神庙街。(圖:李永球)

太平市有两条街道与华人宗教有着密切关系,一是JALAN TOKONG,那是众所周知的“神庙街”,一是JALAN BERHALA,我将之翻译为“神明街”。前者因为有着一座建于1885年的何仙姑庙而被命名;后者则鲜为人知,人们几乎都忘了它在哪里。
数年前曾经对神明街做过历史调查,发现它就位于太平市椰花酒店旁的那一条窄狭且不长的小路,可是此路完全找不到一座华人神庙,真的耐人寻味。幸亏之前做过田野调查,知悉这里曾经有座广福宫,通称“祖师公”,供奉着福建闽南的乡土神“清水祖师”,由一班福建籍的信徒创建于上世纪初叶。不过于1961年10月6日,广福宫附近的民居发生火灾,火势一发冲天,波及了广福宫,这场大火烧毁了廿一家住户,共120名灾黎失去了家园,多数是华裔,仅有少数的印裔及巫裔。大部分灾黎们被安排暂时性寄宿在太平古武庙里,并获得外界捐助了许多救济品及物资,其中有八户人家符合申请廉价屋的条件,于是太平市议会分别配予保谷亚三的廉价屋。
最近友人白伟权兄转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太平市旧地图的资料,其中一张1928年的太平地图,让我了解了上述两条街道的名称,与当今的路名有点差异。
神庙街在当时英殖民地时代是命名为TEMPLE STREET,早期华人社会的中文译为神庙街,当今马来文街名的JALAN TOKONG,基本上翻译是正确的。马来文借了福建话的“卓公”(TOKONG,意为华人的神庙或神明)。而“卓公”原为“那卓公”的简称,“那卓”这个词汇又是华人民间借自马来语的DATUK(今通译为拿督),那卓公特指土地公神。那卓公是马来语的“那卓”及福建话“公”的合并词,后来逐渐简缩为“卓公”,词义也变更为指华人的神庙或神明。(注:有说TOKONG一词源自大伯公,我认为源自那卓公比较正确)
不过,另外一条的神明街,就有很大的出入了。它在地图上的英文名称是TOKONG STREET,而早期的华社及中文报章通译为“卓公街”或“督公街”。
当我国独立后,许多地方的街名纷纷从英文改为马来文,以去除殖民地的色彩,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问题是TEMPLE STREET被改为JALAN TOKONG,TOKONG STREET被改为JALAN BERHALA,就出现了混淆,尤其中文街名。前者我们可以继续采用神庙街,后者则不能再使用卓公街了,因为卓公(TOKONG)已经被前者的马来文用上了。所以,后者的中文就得改为神明街比较合适。其实马来文街名如果是改为JALAN TEMPLE与JALAN TOKONG,那就皆大欢喜,不会产生混乱的问题!
殊为可惜的,失去了广福宫,神明街也就名不副实了。幸亏这条街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建了一排店屋,其中有个华社组织即“仁爱音乐社”,就落在此街上。它由祖籍福建泉州晋江东石镇人所创办,主要推动福建传统南音、梨园戏、高甲戏以及民间舞蹈等等,是个发扬传统福建戏剧兼歌舞乐的组织。其楼上供奉有南音的祖师爷——孟昶先师,俗称郎君爷。孟昶的生平,据说是蜀国的国王,擅长音乐,歌舞及戏剧等艺术,宋朝期间,赵匡胤皇帝派出其赵皇弟发兵攻打蜀国,国亡孟昶君战死。其夫人被赵皇弟抢去做夫人,她每天思念孟昶君,于是画出其像来供奉,皇弟问她这是什么神明啊?她说是音乐之神,于是就被福建南音当做祖师爷供奉迄今。
失去了广福宫,来了仁爱音乐社;失去了清水祖师,来了孟昶先师。都一样是福建的地方神明,虽然非“原庙原神”,总好过名不副实的完全没有神庙神明更好吧!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7.1.13)

船頭的眼睛

$
0
0

柬埔寨还可以见到船头的眼睛。(圖:李永球)

吴建成先生手持传统的“船目”。(圖:李永球)


如果跟大家说以前我们的船的前头是有一对“眼睛”的,相信很多人不是忘得一干二净,就是不相信有这回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船头的眼睛渐渐的在马来西亚消失殆尽,今天是难得一见了。
最近访问了马六甲一位造船匠,慢慢从他的口中问起“船目(船眼睛)”这个风俗。马六甲新建发造船厂老板吴建成,今年70岁,从十多岁开始学习做船。外祖父邵坚,从中国福建金门南来马六甲,就开始从事造船业,父亲吴海发来自福建惠安大吴,也跟随其岳父邵坚做船,最后自己创立“新建发造船厂”,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父亲逝世后,建成与兄弟接手造船厂迄今多年
吴建成指出,传统上认为人有眼睛,船也要有眼睛才对,所以古代的船只都有眼睛。不然船会“看无路”(看不到路而有危险),或者看不到鱼而捕捉不到鱼虾,因此就在船头安上双眼了。这对眼睛是木材做的,以三枝系上小红布的铁钉钉在船头两侧,眼睛钉得高,代表看得远,利于做生意;钉得偏低一些,则表示是往下面的海里看鱼虾,才能捕获丰收。有些人在钉眼睛时,会在眼睛后部放上几枚钱币,一起钉在船身上,祈求生意赚钱。钉船目时不需要什么隆重的仪式,不过必须择定吉日吉时。
以前的渔家有许多禁忌风俗,一旦出海补不到鱼虾,一些人会认为是眼睛钉得不好,成为“青暝船”(瞎眼船),便把船目敲掉重新安装一对新的船目。如今的渔家少了许多迷信,禁忌也相对地少了。
为何船头眼睛会消失呢?吴建成道出个中原因,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当帆船改为机动船后,航行不仅方便,且自由快速,而且渔获增加很多。这时候,船目竟随着机动船的出现而消失殆尽了,不仅马六甲,霹雳、槟城、雪兰莪等地的船眼睛,亦是同样的逐步云消雾散。
他说,以前做的是木船,当时的船比较小,大约28英尺,单桅,平头船(船头是方形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开始将平头船改为尖头船,这么一改,利于乘风破浪,航行速度更加快,其他船家看到,就纷纷跟随把平头船改为尖头船。也在那时候开始,帆船被改为机器推动的,即在船内装上内侧发动机,船身改长大约40英尺长。机动船胜过帆船很多倍,无论是捕鱼或航行等等各方面,都极为方便自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相信“眼睛”会带来渔获的说法,逐渐被人遗忘,就这样的,船目逐步被淘汰了。
早期在马六甲港内有二三十户福建兴化人从事渔业的,均是单桅木板平头帆船,全被他们的船厂改为机动船,后来其他船家纷纷跟随步伐。
近廿多年来,新建发从造木船改为玻璃纤维,建成说玻璃纤维比木板更加坚硬,而且比较轻,航行更加快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木材愈来愈少,价格很贵之故。他说可以让大家以大铁锤来敲打,试试看玻璃纤维的硬度。一艘玻璃纤维船售价在十万元以上,大小价格不等,内侧发动机则采用啰哩车的引擎,价格也不便宜,一些人家购买较便宜的旧引擎。如今他们船厂制造的玻璃纤维船遍布南马及北马多个地区。
由于华人逐渐放弃捕鱼业,渔家儿女受到好的教育,均不愿意继承当个讨海人。当今以马来同胞居多。
传统的船头眼睛,不仅出现在华人民间,其实,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甚至亚洲西方等国家都曾经有过船目的风俗,当今多数淘汰,不过在柬埔寨还发现有船目的船,数量已经很少了。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7.1.20)


檳城福建話字典

$
0
0

纽西兰的凯瑟琳赤文(Catherine Churchman)博士, 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历史系,是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她对于槟城福建话(闽南语)情有独钟,极感兴趣,深入研究多年,因此取了一个非常福建化的名字——龚雅华(俗称阿华)。她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学者,为了槟城福建话而认真学习研究,目前正在编撰一本槟城福建话与英文对照的福建话字典《槟英字典》,在其封面上,我发现罗马字是“Peng-Eng Ji-tiam”。
字典的福建话正确发音是ji(li)-tian。典读成tiam,那是受到华语影响而出现的错音。举个例子,贪污的正确福建音是tham-u,可是在北马一些地方却被误读为tham-oo,这种情况与“典”一样,均是受到华语的影响而出现的错音词。盖因华语的“典”与“点”读音皆是dian,于是人们误为福建话的典,应该也是读作点tiam没错吧。无独有偶,华语的“污”与“乌”同音,人们也误以为福建话的污可以读作乌,于是变成“贪乌”。其实福建话的典和点,污和乌,读音均不同,不可混为一读。
典读音tian的,大有人在,错读作tiam,也不在少数。有人说,这是“本土话”,也就是说属于马来西亚本地的特有读音,其实不应该这么解释。这种误将华语音读作福建音的,应该归类为“错音”比较恰当吧!
在马来西亚,这种读错音的福建话倒有一些。曾听过一位福建话司仪把美发屋的“屋(ok)”,读成音近华语的wu,那也是受到华语影响而自以为是地自编错音。还有北马太平一带有句福建话俗语“魏延弄倒七星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鲁莽,经常弄坏事物。这个“魏延(gui-ian)”后来逐渐被人们误读为“雷延(lui-ian)”。所以,对于错误读音,敬请不收录在字典内,以免产生误导的效果。虽然语言民俗有约定俗成这回事,不过在约定俗成之前,它的读音还是属于错误,不可以为人们都这样读就是对的或可以被接受的,而收录在词典内。最多可在该条目下面附注这个错误的读音,供读者参考之。
一些人经常读错福建话字音,最常见是企,标准发音是khi,不过常被一些人误读为khia(谐音福建话站立的“徛”),所以企业(khi-giap)往往误作khia-giap,真的叫人啼笑皆非。
听过一个传说笑话,以前福建省有位老先生,在乡村里教书三十多年,当他年迈时,请求告老还乡,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欢送他回家去了。于是改聘请一位年轻老师来教书,教了三个多月,他们发现这个老师根本不学无术,经常教错读音,单单一个“企”,老先生教他们读作“khu”(福建音蹲的意思),可是这位年轻老师却读作“khia”(福建音站立的意思),根本读错音了,于是乡亲们商议后悻然地把他给解雇了。事实上是老先生教错读音,不过错了三十年就会变成对的了。后来当地流传一句俗话:“蹲的,蹲了三十年;站的,站不了三个月”。意思是说,做人处事必须懂得见风转舵,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来西亚一些华人经常会读错字音,这一点,绝对不能将之美化或认同。除非已被约定俗成。有一次,台湾两位作家来到我国讲座,邀了台下一位女士上去说话,她说希望有一座别墅,不过这个“墅”,却错读为“野”,引起台下哄堂,台湾作家还不知道究竟,还傻乎乎地说,“你们马来西亚是读作‘别野’的!”也就跟着别野、别野地说了,那时候台下已经笑成一团,个个几乎都翻倒了。还有“闽”往往被错读作“虫”,如果将这些错音当做马来西亚本土话读音而接受,肯定贻笑大方。
因此,读错就是读错,错音不能当做是“本土话”来接受它,除非是特殊情况的变音。或者约定俗成则另当别论。上述的典与污,不能当做本土话来收录在字典里。愿与大家共勉之!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文:李永球。(2017.2.3)

尚武精神的舞麒麟

$
0
0

在山林里准备给麒麟开光。(圖:李永球)

麒麟採青。(圖:李永球)

武术兵器套路表演。(圖:李永球)


麒麟乃瑞兽之一,《礼记•礼运第九》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广东客家人擅长舞麒麟,我国沙巴州的客家人仍然保存了五麒麟的习俗。
最近去了沙巴山打根两趟,采访客家公会的舞麒麟民俗活动。难得的是,当地客家人保存着传统的舞麒麟,尚有师傅懂得制造出整只的麒麟。头部以细竹枝来扎制,再糊上数层的纸张,经过彩绘等多道工序才完成,至于麒麟身是以五色彩布编织而成。一切完成后,选个黄道吉日,一伙人保持肃静,进入深山去开光。
开光仪式十分神秘刺激,所有人都不允许讲话,保持肃静。山里一片漆黑,必须以火把灯火来照亮,一伙人浩浩荡荡来到山里的一棵大树前进行开光,首先准备了三牲水果茶酒等祭品膜拜,然后师傅以朱砂笔来给麒麟点眼开光,然后大铜锣及大铙齐鸣,麒麟舞动了,并摘采下一枝带叶子的树枝,叫做“採青”。焚化纸钱后,麒麟就这样衔着树枝,舞着回去。到了会馆,一切闲人必须回避,忌讳与麒麟正面相遇,以避免冲犯到。麒麟来到会馆,先膜拜神明,最后将之摆在会馆里三天不可动之,过后才可取出舞动採青。
农历新年期间,人们喜欢聘请麒麟到来家里採青,认为瑞兽降临家宅,一整年里麒麟会带来兴旺与好运。
客家舞麒麟极有特色,第一次见到时,感觉是令人兴奋且喜爱不已。首先铙锣齐鸣,麒麟舞动着膜拜有关主人家的五方及神明,过后就开始了舞麒麟。麒麟或跳跃,或洗脚,或转身等等,都有一套规定的舞法,最后是“採青”,当祂看到了地上有枝树枝,感觉惊喜不已,经过再三的观察后才把树枝吞下,传说麒麟只吃不拉出,所以是没将数枝吐出的,麒麟只採青不採红包,这些均是其特别之处。
麒麟舞完毕之后,铙锣继续奏鸣,接下来是武术表演。首先是数位年轻小伙子表演拳术,只见他们练得一身好拳术,虎虎生风有板有眼。接着,是传统武器表演,诸如棍,长棍、关刀等等,尚有武器对打如双刀对棍,拐杖对棍、铁圈对棍、拐杖对板凳、棍对打、棍对藤牌单刀等等,令人大开眼界。此外,还有刺激的跳火圈,队员逐一跳跃过火圈,引来无数的掌声。最后是再次舞起麒麟,赠送给主人家一张写有祝贺语的锦旗,此时才告结束。主人家也在这时候拿出红包赏赐之。
舞麒麟的音乐方面,除了有大铙、大铜锣之乐器外,以前尚有板鼓、唢呐等等。后来懂得的人相继逝世后,就没人懂得了。可见舞麒麟除了注重“武”外,唢呐的“文”一并兼顾。
纵观而言,客家麒麟的开光讲求采取天地山川树木灵气,通过这些大自然的灵气来增添麒麟的灵性,舞动起来便会带来吉祥兴旺。另外,舞麒麟保存着传统的武术与兵器表演,这在其他瑞兽的表演如舞狮舞龙来说,则显得特别不同了,完全显现了客家人的“尚武”精神。历史上,客家人比较慢到南方诸省,当迁移到南方之际,便与当地人有了冲突,为了自卫,都习武来保家护族,而且只要是身边的器物都可以随时成为武器,比如长凳、拐杖、椅子、扁担等等,均可置人于死地。这种尚武精神,尚保存在客家人的舞麒麟习俗里。显现了客家人的强悍族群性格,客家人不是容易欺负的,拥有着坚持到底,绝不低头的尚武精神。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7.2.10)

峇峇的祭祀風俗

$
0
0

峇峇祭祖仪式极为庄严。(圖:李永球)

峇峇祭祀文化很传统。(圖:李永球)


峇峇娘惹族群的祭祀风俗是保持传统,要求完美,不可马虎,无论是菜肴果糕或碗碟杯著等等,必须排列整齐,装饰美观,如此才能显出峇峇风俗的最大特色。
新年前夕,特地前往马六甲观看一家峇峇家庭的祭祖习俗。祖先神主案上,摆列了整齐的八杯茶,一碗青葱水,一个大瓷碗中有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碗的边沿放着一条面巾,这个器物是给祖先饭前饭后洗手用的,盖因峇峇人家受到马来风俗的影响,而有了以手抓饭吃的习惯。
祖先神案下面有个长桌,那是摆放祭品的地方。最前端是八碗饭与八双筷子,接着是八个小碟,上面各有一杯酒及一枝小调羹,再来是八道主菜,计有“封块”(pongteh)、鱼、素菜、肉丸汤、咸菜鸭汤、鸡肉等等。其上以雕刻精美的六角葱花点缀。主菜旁摆放一小碟的辣椒酱及酱油,还有亚扎黄瓜及木瓜。之后尚有鱼包、干咖哩鱼、炒虾、炒蒜仔等菜肴,以及两副三牲(鸡鸭肉等)、肉干、虾饼。
菜肴之后才是年饼如粿芒結、粿咖逼、粿浮如、粿罗央、红毛饼干和年糕等。最后是水果类如柑、苹果、桃子、香蕉。甘蔗(削皮切段)等物。
从年饼一看,就知道这是新年的祭祖。而峇峇娘惹人家讲求整齐,其祭品之排列,每上一道菜,都得从正面去观看是否排列整齐,而每一个杯、碗、碟机筷子等,均要求整齐排列,每个都正面向外,每一杯茶酒所斟的高度是一致的。
祭拜完毕就焚化纸钱。这时候就拿取一点菜肴及收取葱花放进青葱水里,在烧纸钱时,以此碗水拨撒围绕一圈,表示这是烧给祖先的,其他孤魂野鬼不可来抢去。
到了初一凌晨四五点(如今多数在子时十二点),峇峇人家打开大门“接年”。这时候开始祭拜天公、家里大厅主神、祖先及灶君。首先,打开家里所有灯光,然后播放峇峇鼓吹音乐,再给神明上香,祭品在除夕就做好了,每一道祭品和水果都得以红纸(剪成齿状,中间再黏上长形小金纸)黏贴,这些红纸必须整齐黏好它,其上插枝葫芦纸点缀。最重要的是“饯盒”(蜜饯)。
饯盒是以木瓜切片(或以黄梨切片),弄成“玉兰花”倒插,其上做“螃蟹”的形状,每一只螃蟹之间,以两粒小橘子装饰,螃蟹有甲,取其“科甲”之义,寓意子孙知书达理,科甲出身,荣任官宦。这是最重要的祭品,懂得做饯盒的,才是正统峇峇娘惹人家。
天公、主神、祖先及灶君的祭品大同小异。必须有饯盒、水果,年糕、发粿、茶、茶料,鲜花等。最重要的主神及祖先处,尚有大菜及春饭。主神处尚有六斋及油灯。
所谓茶料,是福建人的甜品,味极甜,古早时专用来配茶喝,故称。茶料是生仁糖(分红白两色)、寸枣(油炸)、土豆糖(或称豆角、土豆枋等)。鲜花方面必须有夜来香。所谓大菜(放进有水的碗里),那是莴仔菜(通称生菜);春饭(福建话谐音剩饭),则是一碗饭上面插上青葱鲜花,寓意去年丰收赚钱,所以有吃不完的剩饭,留到今年来。这碗饭必须摆到年初四,看看其上面生长的霉菌颜色,倘若是红色或橙色表示今年好运,黑色则不好。至于六斋,即香菇、木耳、红枣、龙眼、金针花、黑木耳,以小竹枝整齐串起来,非常美观。而油灯呢?则是以一种玻璃瓶,将其盖子倒反过来放,下面放进红色的水,盖子里放进油点燃,通常这种油灯只灯到年初四就收了,一些是年初九或十五才收的。
蜜饯、茶料及油灯之下都有雕刻精美的木架,祭祖与祭神,还有天公诞的拜天公的碗碟,各有一套,不可参杂使用。蜡烛有些是使用蜡烛油灯,即是铁制的蜡烛身体,上面有个小杯装油来点燃,蜡烛身以纸糊艺术来装饰一番。而祭桌必须系上桌裙(桌围)。
综合而言,峇峇民俗讲求整齐完美,以谨慎庄严的态度去面对祭祀文化。礼失求诸野,如果欲寻找传统的祭祀文化,还得向峇峇人家学习哦!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7.2.17)

馬六甲峇峇拜天公

$
0
0

峇峇人家庆祝天公诞的精美布置。(圖:李永球)

江德和穿唐装戴瓜皮帽膜拜天公。(圖:李永球)


正月初九天公诞,来到马六甲一个传统峇峇娘惹人家考察拜天公之俗。主人是江德和老先生(80岁)。
江先生是传统峇峇族群,祭拜风俗依照传统。首先家里得准备祭品,如饯盒(chanab),那是以木瓜雕刻成蟹形,蟹有甲壳,取其“科甲”之意,寓意子孙知书达理,科甲当官。还有十二碗的素斋,计为冬瓜糖、金针花、香菇、豆枝、红枣、龙眼、冬粉、黑木耳、白菜,以及三样糕粿,即以面粉做成的鸭形、角形及圆形。这些素斋以细竹枝串起,摆设美观,下面得以染红的冬粉来点缀,因为祭品必须点缀红色,以示吉祥。重要的祭品尚有面线及汤圆。面线三碗,其上各有一粒鸡蛋,这是给玉皇祝寿之物,采用素祭拜的,可将鸡蛋改为冰糖或红枣。汤圆也是三碗,红白两色兼有。
此外,尚有鲜花,多种水果,即苹果、柑、黄梨(削皮)、柚子、桃子、香蕉、甘蔗(切段削皮)、红柿、李子、葡萄等等,糕粿类有红龟、年糕、包、发粿、鸡蛋糕,今年是闰年,一些糕粿必须是13粒。还有一道茶料,以木雕盒子盛着。茶料以甜品为主,可用红枣、龙眼及冰糖等物。其他器物有豪华的铜制蜡烛台、瓷香炉、两盏油灯等等。
拜天公不可缺少一对甘蔗,马六甲一些家庭是将甘蔗立在家里大门之外,上面同样挂起篙钱(黄钱)、甘蔗上面也得以红纸糊上三个小纸圈,总之,祭祀神明必须以红色点缀。而每一样祭品也得以红色剪纸装饰一番,比如每一样的水果、素斋、糕粿、传统上必须插上一枝红色葫芦纸(剪成葫芦形的红纸,再以金纸装饰有春字或吉祥图案等等),如今有些人家改以买来的金花或塑料花代替。而水果的装饰最考功夫,每一样都以齿状红纸糊成一圈,红纸之中又以细小金纸条来点缀,红彤彤金闪闪的,分外抢眼。
最神秘的东西还数“替身”,那是纸做成“人”形的小祭物,通常可在香烛店买,然后根据人口及性别来分类,红色头的代表男性,黑色头的代表女性。然后在替身上面写上人名,此替身就代表那个人了。这些均放在三界桌之下,祈求天公保庇今年内平平安安,兴兴旺旺,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峇峇江先生自己懂得制作彩布(门彩或桌彩,桌彩也叫做桌裙,桌帷桌围等。),也会做传统灯笼,其家洋溢着一片传统风味。
马六甲是全国最早祭祀天公的地区,马六甲人们在初八大约傍晚时分,就在大厅或五脚基处摆起“三界桌”,即将椅子以桌子垫高,江德和说三界是天地人。下面再摆一张桌子,然后就将祭品摆上去。等待到大约晚上八九点开始,由他带头点香,他的香是最大最长的,接着是其子辈孙辈们连续上香,他们的香相对较小了。长幼有序地上香,尊老教育完全给显现出来。江德和给天公行三跪十二叩首礼,家里神明行三跪九叩首礼。
峇峇江邀请了谢培根唢呐老师到来其家吹奏峇峇喜庆音乐,他拥有整套峇峇鼓乐如鼓、小钹(印度)、铜锣(马来)等等。待吹奏起唢呐,他在旁敲打小钹配合。传统上有唢呐乐队喷春(吹春),在新年期间及天公诞时来给人家拜年的,可获得主人家给予红包。不过这个传统已经在马来西亚消失了近四十年,峇峇江坚持传统,是唯一尚有唢呐吹奏的拜天公人家。
过后,江家一家大小依序跪在天公案前,由一个家人主持补运仪式,即以有关家人的替身,在其面前上下扫三下,背后扫三下,最后这些替身全部拿出与金纸一起焚化之。
到了正月初九十二点子时,烟花爆竹声响从四处响起,最后是焚化天公金纸,原来几乎大多数马六甲的住家都把金纸烧在铁笼桶里,而不是在地上烧化的,这是特别之处。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7.2.24)

送王舡與採蓮隊

$
0
0

消失了84年采莲队重现马六甲,引起瞩目。(圖:李永球)

在海边地方准备烧化王舡了。(圖:李永球)


今年正月十三及十四日,马六甲清华宫主办已经中断了84年的王舡祭典。1933年,清华宫主办最后一次送王舡后,就没再主办。到了今年,在王爷降乩指示下,恢复中断多年的王舡祭,并恢复了也是中断84年的采莲队。
清华宫理事们主办王舡祭,也举办了讲座和摄影比赛等活动。全场法事礼聘柔佛麻坡的侯道长,由道侣来主持禳灾祈福王醮。其中有放水灯,那是通过水灯来通知水里的孤魂野鬼等众生,当王舡出巡游境经过时,即刻前往王舡上去,让王爷带走超度而去。莫留在人间“找交替”(找替死鬼)。
正月十三日,清华宫请出王舡出巡游境,以祈求马六甲合境平安,兴旺顺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畜安康,收瘟摄毒,消灾延寿。当天早上清晨六点,在鼓乐爆竹声响下,开始了出巡游境,全程约77公里,沿途约有三十多个祭拜香案点,多数设在神庙或一些理事信徒的住家或店屋前。游境队伍经过时,都得将所有神轿停放在香案点供人膜拜,而舞狮舞龙则莅临表演採青等等。一般上这种香案点主要是供善信膜拜,会拖延许多时间,所以77公里,游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大约17个小时多才结束。
游境的阵头计有扫帚队,作用是清道,也将瘟疫等病毒扫走或扫到王舡上由王爷带走;仪仗车,车上插满仪仗及竖匾,所谓仪仗乃三十六神将的武器,每个武器代表一位神将,竖匾或称虎头牌,即镌刻肃静,回避等文字的牌匾;多辆运载神像的花车;两辆锣鼓车,车上有少年孩童在敲打福建鼓乐;最特别的是一辆双龙花车,前端两只长龙在上下摆动,嘴巴里喷出圣水赐福给马六甲及信众们,许多民众纷纷前往车前接受龙喷洒圣水,包括印裔及原住民同胞们。此外还有运载轿子及舞龙舞狮的车子、载采莲队队员的巴士、运载道士的花车等等,以及压阵的王舡。游境队伍均是以车代步,游境时间极长,人们都感到疲累不已,若是步行肯定走不完。
道士的扫除瘟疫病毒工作,与之前勇全殿做的一样,即是在有竹符之处,步罡踏斗念经咒,然后以驱妖棒来敲打一下竹符,就把事前放在地上的红布符向泥土抓一把包起来,取到王舡上带走,象征把这些不好的病毒及凶神恶煞等全押走了。
采莲队负责将地方上的瘟疫病毒或不祥之物,全採到花篮里,让整个环境平安康泰,无灾无难。他们的装扮与1933年的旧照片有很大的不同,采莲队员中由莲头来带领,莲头乃王爷降乩后,谕令去到某个地方找某位身材样貌的男人来担任。理事们最后终于找到了他——张广权。他认真学习及编排采莲舞,并亲自裁制了采莲队服装,在大伙的合作下,终于在当天出队并顺利完成一切采莲工作,最后把花篮、衣服、采莲队的桨等全拿到王舡上,这些均是沾有病毒的不祥之物,必须由王舡载走。莲头也在表演采莲时,唱了几句《采莲曲》,歌词唱出为地方祝祷带来平安吉祥,保庇马六甲永丰隆等等。
十四日下午,王舡在小型队伍的引导下,出发到海边火化。现场有一辆吊车,将王舡吊到木材堆上,接着工作人员将金纸等摆放在王舡底下,最后在道士诵经之下,一把火将王舡给烧化了。意味着王舡带走了一切病毒不祥,给马六甲带来了平安无灾难。
这次清华宫的王舡祭典,引起中国福建及台湾的关注,派出代表参与其盛。本地电视台及平面媒体也纷纷派了多名记者作出精彩的报道。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

Viewing all 1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