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AhKew(李永球)~不敢为天下先........ » ahkew
Viewing all 1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原住民的大拜拜

$
0
0

原住民穿起树皮衣,跳起民族舞蹈。(圖:李永球)

原住民受到华人民俗的影响,烧起了金纸。(圖:李永球)

家家户户都有供奉祖先神的神台。(圖:李永球)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沿海的凯利岛(Pulau Carey),住有Mah Mery(简单翻译是山里的人,通称玛美里族)原住民族群。在一班艺术界的朋友带领下,我来到凯利岛的汶汶河(Kampung Sungai Bumbun)原住民村,采访当地的风俗。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其中一个玛美里族就祭祀祖先神(Moyang),他们的祖先也是他们的原始信仰里最大的神明。
我们共参与了两场盛大的祭典。第一场比较旅游化,沿路有许多椰叶编织的装饰品,比如鱼等各种造型,各个形状都代表着一个意思。原住民们穿起传统的树皮衣,配上椰子叶编织成的装饰品,呈现了纯朴的原始面貌。这天是村落里,一年一度祭祀祖先与神明的大日子,只见高脚屋的神庙里供奉着祖先神,满地板的祭品,还有白蜡烛及甘文烟,进去膜拜者,跪在祭师前,他则以白色灰水涂在人们的额头及手上。外面有民族传统音乐表演,曲调类似马来歌曲,乐器有一面鼓、锣及竹筒敲击乐器,一把小提琴。旁边有女舞蹈员在跳民族舞蹈,还有几个男的头戴木面具跳起“傩戏”,动作滑稽,引人发噱。
家家户户外面都设有一个神台,他们说那是供奉本身家庭的祖先神之处,今天也是以许多祭品隆重祭拜一番。
过后再步行到附近另一个祭场,这里比较特别了。神庙的祭台同样有许多祭品,不过却有点燃了华人传统的红色香与烛,现场还出现了华人的香炉及金纸(大金)。
族人全盘腿坐在地上,坐在前端者都是祭师,他们没穿树皮衣,而是马来同胞的民族服装。膜拜仪式大同小异,信徒跪在祭师前,先以白灰水涂祭师的额头及双手,然后再由祭师涂回信徒的额头及双手,这种膜拜仪式会进行很长时间。在这里信众可以给祖先神上香跪拜。同样有乐队不时在奏乐,主要是小提琴、一个鼓及一面铜锣,有时候祭师会闻乐起舞,配合旁人唱起的“圣歌”,跳起民族舞蹈。
最后的仪式是撒圣水,祭师们逐一在一桶圣水前念咒加持,圣水里放了许多的花瓣及酸柑,过后祭师拿起一大把的椰叶沾上圣水向信众、祭台和祭品洒净,给地方上带来安宁及给大家祈福。过后就燃放爆竹及焚化金纸,外面有个砖块砌成的金纸炉,大家把金纸打开焚烧。可是他们是一张张拿起来烧,我天性“鸡婆”,就教他们一种简单方法,把金纸扫开成为扇形或圆形,这样比较方便火化。
这时候,一位女祭师过来跟我讲话,她以南马腔福建话与我交谈,原来其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原住民,她讲得一口流利的福建话。根据其说,她曾经受到人家的巫术陷害,后来拜了一位族中的巫师学习而成为一位祭师。另外一位年轻美女也以华语跟我讲话,原来她是嫁到族里的华裔少女,她懂得讲几种玛美里的语言,真的厉害。刚好福建厦门卫视也来采访,我接受访问,以福建话讲出当地原住民信仰与华裔民俗的交融混合。
一切完毕,祭品就供大家分享,这时候饥肠辘辘,我就不客气地吃了起来,食物的烹饪类似马来同胞,美味极了,真的感谢不已。一些男人在玩华人的“一枝”纸牌游戏。原住民的祭祀民俗是比较接近印度或印尼马来方式,如今受到华人的影响而有了金纸香烛,这已经有数十年之久了,极大的因素可能是与当地原住民通婚的华裔带进来的,可見不同的传统原始信仰(不是宗教)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另外,当地原住民都会讲简单的福建话,因素是当地附近一带均是福建人聚居之处,在事业或交谊方面受到影响,所以都学到了福建话。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7.3.10)


“弄叮噹”抽签弹唱

$
0
0

已故著名弄叮当艺人陈同同。


古早时,中国福建闽南、台湾及马新等地,有一种行业叫做“弄叮当”,那是民间艺人弹琴唱歌娱乐人家,也兼抽签算命的行业,而他们唱的歌是闽南歌仔戏的歌曲。本来只是弹琴唱歌,可是在古时候,人们生活贫穷,很多人家不舍得花钱听歌,于是一些艺人就在琴头处做个签筒,让人们抽签,有了这个签筒,生意果然比较好了。
古时代没有电台电视台,只有流动的戏剧团到处去表演。弄叮当仿佛流动“电台”,沿街走巷到各家各户唱歌娱乐。所谓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人们都需要音乐来娱乐心情,于是音乐的上门服务就有了市场。那个年代,不仅音乐上门服务,多种商贩也是挑担或推车上门服务的,比如卖糕粿、面食、饮料,杂货等等。
弄叮当采用的是闽南的月琴,两根弦,弹唱的都是歌仔戏里的曲目,比如《陈三五娘》、《王宝钏》、《薛仁贵征东》、《宋仁宗认母》、《陈世美不认妻》、《三请孔明》……。如何抽签呢?首先抽者必须言明欲问何事,好像给丈夫抽一枝运程签,或问儿女的事业学业,或问本身的财运如何等等。说明了所问事由,弄叮当师傅就会转动签筒,然后抽者快速的抽取一枝,比如抽到《郭子仪拜寿》,他就会唱出有关的歌曲,然后再解释其吉凶好坏,也有些会在唱歌时就唱出了签中的吉凶答案。而这些抽签算命,通常第一枝是原价,余者再抽则会折扣优惠了。比如第一枝2毛钱,再抽第二、第三等等就只算一毛钱一枝。
当然,有些人家欲听整出戏的,收费则贵,通常是五元。那个年代的五元相当大,不过为了欣赏完整的一出戏剧,通常左邻右舍大家会筹钱来凑满款额,只为了听戏。听众群除了福建人外,也包括潮州、客家、广府等籍贯人士。
马来西亚早期福建籍贯的民间里头,有多位弄叮当艺人在全国各地市镇乡村流动去弹唱抽签。而最出名的当数槟城的陈同同。他原为印度人,自小给福建人领养取名为陈九峇,因为月琴弹奏发出的声音“咚咚”,而被人家叫做陈“同同”。他从小在福建戏班里长大工作,懂得演戏及弹琴,擅长客串“彩旦”角色,诸如媒人婆、乌龟婆(鸨母)、稳婆等女性丑角人物。后来他被电台相中而平步青云上到电台去弹唱歌仔戏,他一个人扮演皇帝、皇后、父亲、母亲、儿女、妻子、丈夫等所有角色,又弹又唱又旁白,真的是个人秀!
马六甲也有峇峇弄叮当艺人,峇峇不懂得福建话,唱的歌是峇峇话(马来话掺杂福建话),比如“bulan satu lu banyak ong(正月你的运气很旺)”等等,解释也是以峇峇话来说明,是比较特别的另类弄叮当。霹雳太平也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来自槟城的“朱律峇”,他原是槟城富家子,因为吊儿郎当不务正业,被父亲赶出了门。从此沦落民间靠着弄叮当来度日子。曾经当过机工去中国抗日。另外一位“瘸手”,其右手掌似乎是被利器切断,只剩下一小截的肉,他就以它来弹琴,左手按琴品,他抽签算命非常准,屋外总是排满长长的车龙,80年代底,他回去吉隆坡后就没有了消息。据说他有养“鬼囝”,所以特别的准,他也是鸦片瘾君子,每当鸦片瘾一上来就打瞌睡了,有时候还要叫醒他。初期抽签时他还有弹琴唱歌,后期完全不再弹唱,直接说出签里的吉凶好坏。
最后一个艺人是槟城的“红毛惹”,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还在沿街走巷地给人家抽签弹唱,他逝世后,弄叮当就在我国绝迹了。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7.3.17)

太平萬山的承建商

$
0
0

谢文贤

百年后的太平老万山依然岿然不动。(圖:李永球)


谢文贤(Cheah Boon Hean?——1910)太平闽帮领袖之一,锡矿商、种植业兼商人。祖籍福建海澄县三都石塘水头。其父谢金锭(谢锭。Cheah Teah)从中国南来槟城,在“永发”(译自Eng Huat & Co Economy)公司底下从事胡椒与布料生意,积聚了财富后,他开始大规模从事种植业,同时经营帆船货运于东南亚及中国之间。
谢文贤开始先在父亲的船运公司上当个管理员,父亲故后继承其事业,经营布匹生意,以及售卖英国制造的瓷器,并购置园坵产业。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当一位朋友借贷的担保人,谁料友人逃跑,他的产业因此被抵债去了。他从零开始打拼,前往印尼苏门答腊做些生意,由于当地政治不稳定,旋后搬回槟城,但华人人口增加很多,生意竞争极大。
不久,槟城数位福建帮头家在霹雳太平开了一家锡矿场,公司位于古打区,商号“福隆”(译自Hock Leong and Co),他被聘请成为福隆公司的职员。数年后公司结束生意。文贤便自己打天下,从事锡矿业及种植业,并开启“福文堂”(译自Chop Hock Boon Tong),乃太平首间提供传统中药及中医治疗的药店。1884与85年,他承建太平两座万山(巴刹、菜市场),英政府为了答谢他,而免费发给他承包鸦片、酒、赌博及家畜等商品的饷码数年,免费期结束后,他改为赋税继续承包饷码。
文贤于锡矿业赚大钱,生意成功。为人讲信用,账务分明,拥有很好的口碑。在社会上极为活跃,是福建会馆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麦斯威尔(W.E.Maxwell)、东姑猛得利(Tungku Mentri)、史必地(Captain Speedy)等人是好朋友。
霹雳宪报上最早的太平甘文丁福建公冢的四名信托人,即李边坪、谢文贤、邱允恭和Hoo Poh Han,文贤是其一。可见他在福建帮里的地位极为重要。谢文贤逝世后,殡葬于太平福建老冢(监狱对面),夫人胡氏(Foo Kang Nyong)。儿女八名,即昌启、昌禧、昌辉、昌泉、昌发、昌林、玉琴、玉萧。当中,似乎仅有昌辉居于太平,其中又以昌林最为成功富裕。
谢昌辉(Cheah Cheang Hooi)生卒不详。本市商人,闽帮领袖之一。谢文贤之子。
昌辉继承父亲的遗产,并活跃于太平福建帮社会里。1894年都拜福建公冢《募建冢亭小引》碑记里,列明他是十四名董事之一,并捐银十二元,其他捐金纪录尚有和善堂等等。他在太平市里有一些产业,其中建于1928年的典型海峡殖民地风格的建筑物,即今和平茶室店屋,即是他的产业,建成不久就转售给他人了。
夫人叶氏(Yeap Paik Kim),住家在太平敏律148号(148,Main Road)。谢昌辉的坟墓位于都拜福建公冢,墓建于1910年,这是否其逝世的年份则不得而知?这方面尚待更多资料来作考证。遗下庆云、庆臻、庆夏、庆杰、珠雪、心雪、心池、珠池,四男四女。
谢文贤免费兴建万山以换取饷码的承包权,建筑物历经百年后依然牢固。太平市民都得感谢他当年作出的贡献。谢氏的子孙都受英文教育,乃典型的峇峇娘惹家族。如今多数移居他处,太平几乎没了后裔,而他们祖先的坟墓杂草丛生,多年没人来清明扫墓祭祀矣

参考:《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BRITISH MALAYA》(1908)、《Redoubtable Reformer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eah Cheang Lim》(Francis Cooray & Khoo Salma Nasution. 2015)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7.3.24)

南馬潮州的喪俗

$
0
0

潮州喪俗的白色五粿。(圖:李永球)

南馬潮州喪俗的棺材是橫放的。(圖:李永球)


潮州民俗有南北馬的迥異,基本上的分別是,北馬屬於普寧及潮陽風俗,南馬則為澄海與潮安。
在民俗方面,南北馬潮州風俗存有一些不同之處,有些差異是很大的。就以潮州香花派(佛教的分支,由在家弟子來主持佛教法事)來說,北馬的傾向於潮州戲劇化法事,而南馬則保持着比較嚴肅的唸誦法事。
近來到南馬麻坡訪問了一團潮州香花派僧尼,他們做的法事基本上與北馬大同小異,不過在唸經做法事時比較嚴肅,不傾向於戲劇化的表演。一般上法事環節有主要數項,即:“報官”,即向上天佛祖等稟告,今天有一場法事,請把亡魂帶到現場來聽經超度;“沐浴”,給亡魂沐浴更衣;“還庫錢”,傳統風俗認為每個人在出生前,曾向庫官借了錢,所以就得進行燒庫錢來還清債務。
男女的喪禮法事有別,這一場是一名女亡魂,接下來的環節有:“血盆”,這個環節是報答母親生育兒女的辛苦,子女得喝下代表血的紅色水,因為母親生育時流出很多的血。“散花”是把紙剪的花撒出,勸導亡魂,並祝福子孫興旺發達,每個子孫都獲得一個紅包,裡面的錢幣不可花掉,將之收藏着。“推池”,是把亡魂從地獄裡救出來。“採藥”則是為亡魂煎藥給她服下,以消除一切疾病。“過橋”,則是超度亡魂走過奈何橋,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過橋之前必須祭拜橋神明,其中有一道“橋板粿”很特別,那是白色的糕粿,長方形,上面有菱形紋,橋頭四個,橋尾三個。還有橋頭錢及橋尾錢,顏色不同。香花僧在唸經時,一直重複唸“娘娘勸人,娘娘勸人……”主要是勸導大家不要做壞事,勸導逝者放下一切,往生西天而去。也勸勉子孫奮發圖強,認真打拚。
棺材橫放把住財氣不外流
這些儀式是勸導亡魂放下一切,放下子孫、財產及榮華富貴,前往極樂世界去。而且也勸勉孝眷們放下喪親之痛苦,慢慢走出來,面向社會,繼續努力生活,好好做人,對個人、家庭及國家社會,作出貢獻。香花派的功能就是具有勸善的作用。
南馬潮州喪俗的糕粿,有五種很特別的,即桃粿、月粿、豆目粿、耳粿、三角尖,都是以米製成的白色糕粿,另外還有一個叫作“團”的糕,“團”諧音傳,寓意傳子傳孫。每樣糕粿數量均是五個。
南馬潮州喪俗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棺材是橫放的,這在華人風俗裡非常罕見,蓋因“堂堂正正”為人,即使逝世了,棺木也是堂堂正正擺放,橫放實在少見。原來潮州風俗認為這叫作“把財”,棺材橫放含義為“把財”,把財氣把住,不使流出。
棺材之前擺放一張椅子,椅子上放置逝者的衣褲鞋子,表示逝者靈魂已經召喚到此,聽經受法後,便超度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椅子之前掛着一盞白色紙“孝燈”,那是孝眷們去買水給逝者沐浴時,拿着孝燈前往。至於“孝杖”,比北馬長很多,而且是剪成細條狀(俗稱兔尾巴),上面再以小片麻布(長孫的是藍色布塊)包紮起來,只有兒子們及長孫男有資格拿之。靈堂前掛着一對白色大燈(姓氏燈),分為前後兩面,文字不同,分別是“陳符,慈”,背面為“享壽,七十有一歲”。除了姓氏的“陳”及“享壽”為紅字外,其餘文字書以藍字。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專欄。圖文:李永球(2017.3.31)

登嘉樓的傳統喪禮

$
0
0

登嘉楼风俗,在棺木上摆放十二碗汤圆及十二枝蜡烛。(圖:李永球)

丧俗的糕粿之一“麻糍”。(圖:李永球)


登嘉楼首府瓜拉登嘉楼,住着许多福建人,郊区(山顶)有一种土生华人,大部分为福建人。他们的籍贯以福建泉州为多。在当地王锡文君的带领下,我来到了山顶一家土生华人家里去拜访。
余珠音本来是吉兰丹人,嫁到了登嘉楼后,也就成为登嘉楼人了。来到这里她就学习当地华人的风俗,尤其善于做福建人丧事用的糕粿。她说,登嘉楼土生福建人的丧礼,在一个人逝世后,先穿好衣服,衣服方面,除了传统寿衣外,还必须有“三角枕”(鸡枕),即三角形的枕头套,里面塞进金银纸钱,其上放一粒鸡蛋及一枝竹叶,然后给遗体头部枕着。意思是要逝者必须等到鸡蛋孵出小鸡,竹叶长大了,才可以与人间的亲人见面。其实这是间接告诉逝者,你已经逝世了,走到你的世界去,不需要留恋人间的亲人事物了。还有一副白色的“手套”,给遗体双手套上。一个“腰凭”,即是一个四方形的袋子,有一条绳子以便给遗体系在腰部,里面塞满纸钱。以及一块“面目”,它是一片椭圆形的白色布,旁有两条线,以供绑在面部。最后才是盖上印钱幡。
棺材里面得有一件“过山裤”(过岭裤),也是塞满金银纸钱,其实这件裤子一边必须缝错。不过登嘉楼的却是两边的裤脚处都缝死,完全穿不到了。它的作用是当逝者灵魂往死后世界去时,半路会有孤魂野鬼(流氓鬼)欺负他,讨过路钱,这时候他就把过山裤抛掷给他们去抢,因为裤子是缝错(或缝死)的,这些野鬼在抢穿裤子时,穿来穿去都无法穿好它,于是逝者灵魂就趁机离开,避免他们的骚扰了。
这些均是古老的风俗,尤其面目、过山裤及印钱幡等,仅在登州山顶区还保留此俗。
大殓后,在棺材上面摆上十二个空碗,由子孙们列队以勺子把红白两色的汤圆淘放入内,每碗间隔点上一枝蜡烛。不请僧道念经,就这样摆着祭拜几天(通常三天)。之后出殡土葬,出殡也没有敲锣打鼓乐队相送。接着回来安奉灵桌在大厅正中,这个地方本来是供奉神佛之处,但家里办丧事后,便把神佛暂时拿开,改为安奉灵堂直到对年或三年不等。
纸屋通常是在对年或三年之际,向糊纸师傅定了纸屋放在家里三天左右,当日拜祭之时才焚化。如今登州已经没了做纸屋的师傅,因此便从槟城请师傅到来糊纸屋,现今风俗也简化,改为百日拜祭时烧纸屋。
安灵的祭祀,主要为七日、四十九日、一百日、对年及三年,如今有些人家,在做对年当日或翌日,又做三年,马上“换红”转吉,丧事结束。直接把孝期缩短了。
丧事糕粿方面,计有门头(西海岸的面头粿)两粒、麻糍四包、马伊(马义)粿六或八粒、白龟十二粒、米糕一盘、发粿四或六粒。
与吉兰丹一样,丧事祭祀有分内外桌,内桌乃新亡逝者灵魂独享,外桌则宴请已故的亲朋戚友来享用。内桌的祭品为饭一碗、三牲一副、菜肴八碗;外桌饭八碗、三牲一副、菜肴八碗,其他尚有糕粿水果茶酒等等,外桌的份量都较内桌多。
福建人有“徛寿(站寿)”风俗,即在生前预先买下棺木,以待百年后使用。所谓徛寿,也是给有关者添福添寿,长年富贵。在登嘉楼,我们去拜访一家徛寿的老人家,他已经88岁,棺木就收藏在浮脚屋的地下。这种风俗在当今社会已经难得一见了。想不到登嘉楼的山顶地区,竟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7.4.7)

吉蘭丹的“內外桌”

$
0
0

丹州喪禮祭祀的內外桌。(圖:李永球)

吉蘭丹的墓厝。(圖:李永球)


吉蘭丹及登嘉樓的喪禮祭祀,有一個很特別的“內桌與外桌”風俗,是全國其他地方所罕見的。當一個人逝世了,從靈堂擺設開始,就有了內桌外桌之設。出殯回家後,在家安了靈桌,逢七日、四十九日、百日、對年、三年(即是24個月)的祭祀,同樣必須備有內桌與外桌。三年後才不再設外桌。
特地前往丹州查訪一家正在做“三年”祭祀的家庭,主人家準備了內桌與外桌,內桌是祭祀逝者個人的,外桌則是供逝者已經亡故的親戚朋友和鄰居亡魂來共享。因為必須準備許多菜餚來拜祭,所以就得勞動鄰居及親友到來幫忙,過後還得宴請鄰居及親朋戚友到來飽餐一頓。做一個“三年”祭典,竟然如此勞師動眾,仿彿辦一場宴會。
內桌的祭品,以前菜餚有12道,如今有些人家改為6道,主要是燒肉、燒雞、封肉、肉捲、蔬菜及炒辣臭豆等。糕粿方面,計有文頭(即西海岸的麵頭龜)、麻糍、米糕、白龜、白碗糕(發粿)及豆包(形狀類似西海岸的粿哥芝),糕的顏色全是白,還有發酵糯米。三牲一副,本地和外國水果、茶酒等飲料,如果逝者喜歡某種飲料,可以特別準備給祂。最重要的是一碗白飯,其上插着一對筷子。每道祭品上,都得放上一枝竹葉,當其他亡魂看到祭品上有竹葉,就不敢來吃,這是屬於亡魂主人獨享的祭品。在這個主桌上,還擺設了兩小碗的飯,茶及筷子,原來這是給帶亡魂回家的兩個守護者享用的。蠟燭、香爐、桌圍都是白色的,內桌的香通常是採用青腳香。直到三年轉吉後,香燭等才改為紅色。
祖宗骨灰集體安奉一起
外桌的祭品大同小異,也是同樣的六道菜餚、三牲、飯、筷子、水果、茶酒等等,糕粿方面則為紅色,只是三樣即紅龜、白和紅碗糕及豆包。外桌的香爐、蠟燭及香(紅色)、桌圍通通採用紅色,與內桌的白色成為鮮明對比。
祭祀完畢,這些飯菜以及糕粿,就拿來宴請鄰居和親朋戚友,可見吉蘭丹的“三年”風俗頗為隆重。有內外桌之設備,僅在東海岸的丹州及登州所有,極為特殊。
我也到一家祭祖人家去查訪,主人顏合龍,祖籍福建南安的他是第三代華裔,當天是其祖父顏永源的忌日。普通忌日祭祀不再設外桌,所以只有內桌。祭品為白飯四碗、筷子四雙;菜餚八碗,計為封豬腳、燒肉、黑木耳肉、海鮮湯、咖哩、炒蔬菜等等,還有一道酸辣湯及一碗糙米飯,以及三牲、肉粽、發酵糯米,水果有西瓜、火龍果、石榴、山竹等國內外水果。
同樣的必須有兩小碗的白飯,其上各有一塊燒肉,這是給帶亡魂回家的兩名守護者享用的。他除了祭祀祖先,也配合忌日而祭拜神佛,另外準備了一盤的祭品供奉南傳佛教的僧佛,盤裡有一碟飯、六小碗的菜餚,即封豬腳、炒蔬菜、黑木耳肉,海鮮湯等,此外尚有印度煎餅、發酵糯米及水果等。原始佛教原本就吃葷祭葷,所以用葷品祭拜佛祖高僧是普遍的事情,不需要大驚小怪。
另外,吉蘭丹近年興起建墓厝,即將已故祖先等的骨灰集體安奉或埋葬在一起,方便後人的祭祀。墓厝除了有如小拿督公龕廟形式外,還有一種是墳墓式的,即在墳墓後面設置多個小洞穴,通常可放置廿多個骨灰甕,前端墓碑鐫刻祖籍和某姓氏家族墓,後面個別的洞穴再設個小墓碑,刻明逝者的姓名等資料。這種墓厝,解決了擁有眾多祖先墳墓而無法逐一祭祀的問題。也避免了一些後人只祭祀近代的先人,不拜早期祖先墳墓的情況發生。

光明日報·觀風問俗副刊專欄‧圖文:李永球。(2017.4.14)

禮赞人生·大師開講

$
0
0

2012年,馬來西亞富贵集团主办了《礼赞人生·大師開講》座谈会,邀请中国王夫子教授、台湾徐福全博士、馬來西亞李永球,分别代表中台馬三国,演讲華人的丧葬民俗文化!

桌圍掛前还是掛後?

$
0
0

拜天公时桌围挂在前面的人家。(槟城)(圖:李永球)

拜天公时桌围挂在后面的神庙。(吉兰丹) (圖:李永球)


桌围(桌裙、桌彩)、门彩、对联及灯笼是古老的风俗器物。每当有喜丧如寿诞、婚礼、弥月、丧礼,甚至神庙的神诞等等,这些器物就得拿出来布置一番。至于丧礼是采用白色黑字灯笼及白对联,门彩通常是“麻布”,桌围也是白色或蓝色等深沉颜色的。
新年期间,北马华人民间盛行张挂门彩及灯笼。门彩通常有神像及文字,神像一般为八仙像、门神或祥龙凤凰等神圣动物;文字为四个吉祥字词如“金玉满堂”、“荣华富贵”、“福星高照”等等,灯笼则以现代塑料红灯笼为主。槟城有一小部分人家有挂传统姓氏灯笼的。南马的情况大同小异,不过门彩少见八仙那种,通常是一块经过裁剪有纹路的“红布”而已。近年来,我国华人民间涌现贴春联风潮,且逐渐普遍了。唯独桌围极为少见,除了一些传统家庭外。
桌围少见,除了在正月初九的天公诞时,人们会在香案前挂起桌围,以及神庙有长期张挂外,其他时候就难得一见了。
桌围的形状为正方形,与桌子的底部差距不大,红色为主,有些边框以蓝色或绿色衬托,图案多是三仙(福禄寿)、八仙、祥龙、瑞狮(一大狮在中间,四小狮在旁边)、麒麟,凤凰等图案。有些桌围有写四个吉祥文字,如“金玉满堂”等等。丧礼的桌围多数是花卉图案,采用白蓝绿等色。古早时代的桌围,有些以历史朝代或民间故事的人物为题材,或者采用仙佛等神像。
槟城和马六甲的峇峇娘惹族群,在新年期间张挂门彩桌围,还有传统姓氏大灯,春联比较少有,盖因他们多数采用木对联,长期悬挂在家里大门大厅等处,所以没地方可贴春联。可是,丹州与登州的土生华人则不一样,他们长年在家里贴对联及横批,早期是红纸书写年年更新,如今多是红色塑料板做成,再刻写金色文字贴纸黏上去,这种对联长期耐久不坏,不需要每年找人写。他们还有在大厅神案前的桌子前端挂起桌围。
顾名思义,桌围就是围住桌子,使其美观。桌围应当如何张挂呢?进入峇峇或土生华人家里大厅,神案前一张八仙桌的前面,通常挂着一张色彩斑斓的桌围,它是面对着我们的。正月初九天公诞时,桌围挂在桌子的外面,面对着外面街路,而不是我们。为何有两种挂法?偶尔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到底是挂在前面抑或后面才是对的?
一派说桌围必须面对着我们,因此天公诞的桌围得挂在里面,面向着家里大厅。一派以为必须面对街道才是对的。前者的理由是认为我们去见皇帝或官大人,桌围是面对着我们的,所以拜天公时的桌围,应该挂在面对我们的地方。
桌围的用意是美化作用,因为桌子底下空洞洞的,实在不好看,故以桌围美化之。正确的挂法是前后都要有桌围,如此一来就非常好看美观了。倘若只有一张怎么办?,那就选比较主要及引人注目的地方来挂。走进庙或家里,面对着我们的方向是主要的,所以就把周围挂在面对我们的这一面。在户外拜天公时,面对街路是人们经过的地方,那是主要之处,就把桌围挂在外面对街路吧。
有些人家的桌围甚至有四面,把八仙桌全包起来,或以长的红布把桌子四周围起来,再挂起桌围在外,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庙宇比较常见。因为庙宇的桌子会有很多张连在一起,以红布包起再配合桌围就很好看了。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7.4.21)


觀音信仰分四大類

$
0
0

佛教的观音菩萨,乃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祂是什么神明?这个问题有点棘手,连佛教也讲不清楚。一般是说观音乃古佛,因见到众生受苦,而发愿倒世来救济苦难,普度众生。也就是说,祂是比释迦牟尼佛更早的古佛倒世而来的。
南传原始佛教里头是没有菩萨的,所以南传佛教没有观音菩萨。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观音菩萨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是婆罗门教的善神“双马神童”,其形象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有时为一对孪生兄弟像;二是王子,《悲华经》说观音是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的大太子,名不眗;三是妙庄王的最小公主,名妙善。(见马书田著《华夏诸神》)
观音菩萨原为男性,是个有胡子的男子像。大约唐朝时期,逐渐被佛教转化为女性,而成为目前所见的女子像。当观音信仰在中国出现后,渐渐地发生衍变,基本上可分为四大类:一、佛教观音菩萨;二、道教的慈航道人;三、民间斋教的观音;四、民间信仰的观音。
一、佛教的观音菩萨,根据佛教界的说明,祂是古佛倒世而来。汉传佛寺里头多数有供奉观音,祭祀观音是采用素品。
二、 道教的慈航道人,为道教元始天尊的门下,十二金仙之一。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南海普陀山潮音洞有一为女真,商朝时即在此修道,发愿欲度世间人,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救济人家,南海人尊称为慈航大士。另外根据李善注引《灵宝经》说,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四岁还不讲话 ,王责怪并将她弃于山里,她咽服日月精华,获得神人相助而能够讲话,其国家大旱之际,死者过半,她显化相助父王,天降洪水救百姓,后化形隐景而去。(見网上互动百科)毕竟道教的慈航道人信仰并不兴盛,所以人们对祂不甚了解。
三、民间宗教如先天斋教、一贯道等,亦十分崇奉观音,这些民间宗教强调吃素,所以均以素品来祭拜观音。
四、民间信仰里的观音,就为特别。当民间把观音信仰吸收过来后,便称呼祂为观音佛祖(福建)、观音娘娘(广东、潮州等)、观音佛母(客家)等等。尤其闽粤南部地方,非常盛行这类观音信仰。在中国广东及福建,这类观音庙的数量可不少,即使在今天,犹然可见到人们以荤物来祭拜观音。从许多早期的照片,以及当今中国微信等资料上,还是可见到这些荤品祭祀观音的镜头。民间信仰的观音不仅拜荤,还有跳童(观音降乩跳神)、符咒、演戏(民间戏剧或流行歌台)、游境等民间习俗。
流传到我国的民间信仰的观音,遍布东马及西马各地。同样多数以荤品来祭祀,所以在这些民间信仰的观音庙里,可见到许多猪鸡鸭鱼等荤物的祭品,也是有跳童符咒及游境等习俗。近年来,一些民间信仰的观音庙宇受到佛教的影响,逐渐佛化,放弃了荤物祭品,禁止跳童等等。其实原始佛教并不是素食的,出家人托钵化食,人家给予什么食物都不计较,荤素都食。所以民间信仰的观音祭荤,本来就是民间信仰的传统,无需去改变它!
佛教的观音菩萨最为兴盛,民间信仰的观音也不逊色。民间宗教的观音也占有一定的席位。唯独道教的慈航道人历来兴盛不起。
本文主要是阐述各个观音信仰的特色,至于观音的历史渊源,不在本文的范围里,这些就让专家学者去做讨论吧!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文:李永球。(2017.4.28)

驳斥日侵加快东南亚独立的妖言——日本南侵的贡献?

$
0
0

一、 前言

只要翻开描述日治时期之书籍.或进行日据时代的田野工作,就会发现日寇干下的尽是烧杀奸抢的累累罪行。日本发动南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多个国家,美其名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是实现大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杀害无辜,攘夺财物,鱼肉百姓自不在话下。像这样的法西斯统治者,肯定不会为人们带来幸福与建设。日军侵占人家的国家干尽伤天害理之事,却没为人家作出流芳百世的好事。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努力寻找日侵所作出的贡献,终于给他们发现到一一加速东南亚各国的独立!
本文将针对这个论点加以探讨, 以让大家明白东南亚各国的加快独立不应归功予日本。

二、 日据对文化历史的破坏

众所周知,日据时代日寇在我国杀戮无辜,强奸民女,抢夺民物,霸占资源,强征奉纳金,大检证杀害华人,无理逼害百姓,强拉北上泰国建造“死亡铁路”等等。可是日军所干下的法西斯暴行,我们竟然没有证据或数据可作证:原来日寇在1945年投降时,就将这些见不得光的文献资料销毀!在太平,他们放一把火将全部资料、照片及证据烧光夷灭。
烧掉为非作歹的罪恶证据,就是要我们不晓得日本法西斯的占据史。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篡改历史,为自己写下“伟大正义”的伪史。
我国华社的文化与历史在日据时遭到破坏,可谓全拜日本南侵所赐。
民俗文化之“上头”婚礼,是传统华社男婚女嫁所必须遵行之仪。日据时期,人们担心成年的女儿被日寇强奸,便纷纷将之草草嫁出,上头婚礼在这个时期基本上消失,自此礼仪之失风气一开,导致上头婚在战后逐渐式微。
日本发动南太平洋战争前夕,华社与民间处于风声鹤唳之中,人门纷纷将保存着的,有关于英政府、国民党、筹赈会的照片、书信、牌匾、文件、文物、文献等物全销毁,几乎所有华团的会议纪录在这时期烧毁了。民间也不例外,好多照片、文物、文献等物件,因为听闻会杀头的而毁灭之。使到华社的史料大受破坏而残缺不全。

三、 日侵加速东南亚各国独立?

1.日本在捏造谎言
近年来日本一直在篡改历史,以掩饰侵略他国时干下的人神共愤法西斯暴行,并且大言不惭地指出,他们发动南太平洋战争促使东南亚各国加速独立。下面,请看看他们的美丽谎言!
“日本通过的新教科书将‘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极力否认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屠杀罪行,甚至鼓吹‘东京审判,合法性待定论。教科书把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和东北美化成是致力于当地的开发,把对东南亚的侵略战争说成是给亚洲各国加快独立的契机。新历史教科书称钓鱼岛为日本领土,注明‘竹岛被韩国非法占据’。”(《南洋商報•非常专题》2005年4月18日:A14)
日本《朝日新闻》的新加坡分局局长野岛刚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一些教科书撰写人认为教育下一代不能只强调负面,也应该让日本人自己的国家民族有种骄傲的感觉,所以他们选择减少有关战争的负面,强调二战的正面,比如加速了东南亚各国的独立、对台湾的贡献。同时也强调世界形式对日本的压迫。他们的历史观点是这样子,他们想要做一本比较爱国民族主义的教科书。而关于篡改教科书的争议,应该是从这个背景衍生出来的。我个人也认为以前的教科书太过强调负的历史了,应该也要给日本的小孩一些正面的东西。”(《南洋商报》2002年5月 20日: D1)

2.日本不让马来亚独立
日本侵略马来亚,为了拉拢马来人而许下种种承诺,巧言令色以博取马来人的信任与好感。比如答应终止华人的经济与政治势力的侵入(维多•巴素著、刘前度译1950:189),最重要的还是承诺驱逐英国殖民治者,协助马来青年联盟争取马来亚的独立(阿布•沙玛、穆哈末•卡森2005:8)。可是当夺下政权,马上翻脸不认账,诺言——成了空头支票。
下面,就来拆穿他们狼子野心的谎言!阿布,沙玛在《历史与独立斗争》提及: “原来这是一个计划,就是日本将要进攻马来亚,驱逐英国殖民统治者,协助马来青年联盟争取马来亚独立。可是日本并不兑现它的诺言,当马来青年联盟要求日本兑现它的诺言,给马来亚独立时, 日本当局一气之下就布马来青年联盟非法。……马青年联盟曾要我做交通员,潜入英国人建立的义勇军, 以方便协助日本人进攻马来亚,让日本帮助马来青年联盟争取马来亚独立。可是日本人许诺的纯粹是满口谎言。 ”(阿布 •沙玛、穆哈末•卡森 2005: 18)
阿都拉西迪在《抗英战争与和平》也透露日本的口是心非,其云:“时局急剧发展,青年联盟组织开始向日本要求独立,兰玻的青年联盟甚至建议举行独立谈判。日本统治集团感到非常害怕,因此决定取缔青年联盟。这样,青年联盟的领导人纷纷隐藏起来以免被捕。兰玻村青盟干部只有我一个人留下,由于面对各种困难,我只得把阿素汗关闭。” (阿都拉西迪2002:5)
上述资料显示日本的狡猾,出尔反尔地不让马来青年联盟获取马来亚的独立,反而取缔之,毁灭了马来亚的独立建国愿望。所以,日侵加速东南亚各国独立之说,根本站不住脚,简直自欺欺人:好比一名强奸犯,被逮捕后尚大言不惭地说,这位女人被人长期强奸,我从别人的手中抢过来强奸她,因此加快她脱离苦海,恢复自由,一样的荒谬绝伦!

3.日本镇压马来亚独立斗争
日本南侵如果真的是加速东南亚各国独立,应该是在赶走西方殖民主义统治者之后,马上给予独立。当时马来亚共产党所创建和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就是为了建立独立自主的马来亚民主共和国,可是日本不仅不赞成支持,倒反展开残酷的围剿杀害。如此一来,日本何曾加速东南亚的独立呢?其实是打击及拖延了东南亚各国的独立才对!

4.日本失利才答应给独立
陈平《我方的历史》说:“一直到裕仁天皇在8月16日的电台广播为止,日本统治当局都在向马来人承诺给予马来亚独立。有两个主要的建议被提了出来。马来亚自己独立或让马来亚半岛在民族主义者苏加诺所领导的大印度尼西亚的概念下独立……会议才刚刚开始,裕仁天皇作出了投降的宣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所有的协议都化为乌有,与会者各自散去。”(陈平2004:110 -111)
陈平且指出:“就在裕仁天皇于8月16日的电台广播宣布不久,日军在马来亚的各司令开始伸出触须要求和马共会谈。他们清楚表示他们极其焦虑,想不顾投降的命令,而寻求和党及我们的游击队成立军事联盟的可能性。”(陈平2004:108)
由此可见,日本的加速东南亚独立之说,是在日治末期及投降后才出现的垂死挣扎手段。他们见大势已去,局势对日本不利才大假慈悲,甚至愿与仇敌抗日军合作,抵抗英国人的回来。瞬息间由坏人变成好人,这种假慈悲的好人是口蜜腹剑,可别相信他们。
只要从日本占据琉球(冲绳)、钓鱼岛、台湾、韩国及中国东北等地就可发现。他们占了数十年,根本不归还中国,不给独立。假设说,今天日本还是占据着亚洲国家,独立对亚洲各国来说,简直是梦想!对于侵略中国,日本说是致力于中台的开发,是一种贡献。
设使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他们应该也会接受有一天,我们挥大军直捣东京,待奸杀抢打并占领50年后,在归还时也对他们这样说:“我们致力于日本的发展与建设,请不要忘记我们的贡献!”这好比强盗抢占我们的家园五十年,被逮捕后还大言不惭地大声宣称,他致力于开发我们的家园,他在作贡献,—样的厚颜无耻!

四、 结语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侵略亚洲多个国家,干下不计其数的滔天罪行。最大的罪孽,是摧毁了我国华社的文史资料,镇压各国的独立斗争,拖延了它们的独立与建国。
投降后,日本犹不知悔改,且变本加厉地篡改教科书,掩饰所干下的法西斯暴行,把自己美化成“亚洲救世主”。邪恶的妖怪被他们美化为救世神仙,丑陋的毛虫因而变成了美丽的花蝴蝶。
当日本在美化自己而编造谎言时,请别受其误导,反而要告诉他们侵略是错的,侵略者若可转为“正面”,那些强奸犯、强盗通通都可以无罪释放,而且还要当英雄来敬奉!我们也可以当个侵略者,名正言顺地进攻日本,为贡献日本而战。
当强奸犯、强盗及侵略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犹狡辩地自圆其说时,我们必须站起来痛斥,揭穿他们的惑众妖言,要他们认错和道歉!

刊载于《南洋商报•根》筆名李桃李, 2005年6月5日:G27。修订于2005年7月12日。

送王舡與採蓮隊

$
0
0

消失了84年采莲队重现马六甲,引起瞩目。(圖:李永球)

在海边地方准备烧化王舡了。(圖:李永球)


今年正月十三及十四日,马六甲清华宫主办已经中断了84年的王舡祭典。1933年,清华宫主办最后一次送王舡后,就没再主办。到了今年,在王爷降乩指示下,恢复中断多年的王舡祭,并恢复了也是中断84年的采莲队。
清华宫理事们主办王舡祭,也举办了讲座和摄影比赛等活动。全场法事礼聘柔佛麻坡的侯道长,由道侣来主持禳灾祈福王醮。其中有放水灯,那是通过水灯来通知水里的孤魂野鬼等众生,当王舡出巡游境经过时,即刻前往王舡上去,让王爷带走超度而去。莫留在人间“找交替”(找替死鬼)。
正月十三日,清华宫请出王舡出巡游境,以祈求马六甲合境平安,兴旺顺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畜安康,收瘟摄毒,消灾延寿。当天早上清晨六点,在鼓乐爆竹声响下,开始了出巡游境,全程约77公里,沿途约有三十多个祭拜香案点,多数设在神庙或一些理事信徒的住家或店屋前。游境队伍经过时,都得将所有神轿停放在香案点供人膜拜,而舞狮舞龙则莅临表演採青等等。一般上这种香案点主要是供善信膜拜,会拖延许多时间,所以77公里,游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大约17个小时多才结束。
游境的阵头计有扫帚队,作用是清道,也将瘟疫等病毒扫走或扫到王舡上由王爷带走;仪仗车,车上插满仪仗及竖匾,所谓仪仗乃三十六神将的武器,每个武器代表一位神将,竖匾或称虎头牌,即镌刻肃静,回避等文字的牌匾;多辆运载神像的花车;两辆锣鼓车,车上有少年孩童在敲打福建鼓乐;最特别的是一辆双龙花车,前端两只长龙在上下摆动,嘴巴里喷出圣水赐福给马六甲及信众们,许多民众纷纷前往车前接受龙喷洒圣水,包括印裔及原住民同胞们。此外还有运载轿子及舞龙舞狮的车子、载采莲队队员的巴士、运载道士的花车等等,以及压阵的王舡。游境队伍均是以车代步,游境时间极长,人们都感到疲累不已,若是步行肯定走不完。
道士的扫除瘟疫病毒工作,与之前勇全殿做的一样,即是在有竹符之处,步罡踏斗念经咒,然后以驱妖棒来敲打一下竹符,就把事前放在地上的红布符向泥土抓一把包起来,取到王舡上带走,象征把这些不好的病毒及凶神恶煞等全押走了。
采莲队负责将地方上的瘟疫病毒或不祥之物,全採到花篮里,让整个环境平安康泰,无灾无难。他们的装扮与1933年的旧照片有很大的不同,采莲队员中由莲头来带领,莲头乃王爷降乩后,谕令去到某个地方找某位身材样貌的男人来担任。理事们最后终于找到了他——张广权。他认真学习及编排采莲舞,并亲自裁制了采莲队服装,在大伙的合作下,终于在当天出队并顺利完成一切采莲工作,最后把花篮、衣服、采莲队的桨等全拿到王舡上,这些均是沾有病毒的不祥之物,必须由王舡载走。莲头也在表演采莲时,唱了几句《采莲曲》,歌词唱出为地方祝祷带来平安吉祥,保庇马六甲永丰隆等等。
十四日下午,王舡在小型队伍的引导下,出发到海边火化。现场有一辆吊车,将王舡吊到木材堆上,接着工作人员将金纸等摆放在王舡底下,最后在道士诵经之下,一把火将王舡给烧化了。意味着王舡带走了一切病毒不祥,给马六甲带来了平安无灾难。
这次清华宫的王舡祭典,引起中国福建及台湾的关注,派出代表参与其盛。本地电视台及平面媒体也纷纷派了多名记者作出精彩的报道。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

《郭鹤年自传》的中文翻译

$
0
0


用了多日时间终于阅读完了厚厚一本的《郭鹤年自传》,郭鹤年的成功并不是侥幸或靠关系,从1949 年成立公司开始,他以独到的眼光,机灵的判断,过人的精力,日夜拼搏,屡次渡过难关而成功,终于成为马来西亚首富。当然他在商场上,初期也遭遇银行的不信任,还有洋人、日本人、华人等的欺负与欺骗,还得面对殖民地的不平等,官僚及种族主义的打压,很幸运的是遇到数位贵人的扶持而逐步成功。他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及母亲的影响,不做违背良心的事,乃典型的儒商。
自传是郭鹤年口述,Andrew Tanzer编著,中文版的翻译颇有水准,不过在一些词汇和地名等方面则有待商榷。
其中一张摄于1924年的照片,图中人物是他的外祖父母、母亲、姨母、大哥鹤举及叔叔。母系亲属中,忽然出现父系的叔父,令我怀疑。我推测应该是舅父,那是因为英文都以“uncle”来称呼伯叔、舅父和姨丈等男性长辈之故。果然,在第2页里头有了答案,其父在六个兄弟裡排行最小,所以郭鹤年没有叔父,照片的叔叔肯定是其舅父了。在第1页也提到,其母是在1925年帶鹤举回去中国福州,这也与照片注明的年份不符,不知孰是孰非?
自传最好是加上口述者的一些方言及当时社会的语言词汇,这样会显得传神及亲切。郭鹤年祖籍福州,可是书中找不到一个福州词汇,反而马来词汇有一些,如“头家、towkay”(借自福建话,义为老板)。采用大家熟悉的华语书写是没问题的,倘若能够保留一些特别的方言词汇,那就有了画龙点睛之妙。
对于书中某些词汇的翻译颇有意见,如把本地华人及华人咖啡店,译为中国人及中国咖啡馆,这较不符本地惯用语。炒粿条译作炒贵刁,潮州话的粿条,被英国香港人恶搞,故意译作“贵刁”,有些甚至写作“鬼刁”,粤语的刁谐音“屌”(性交),鬼刁隐喻“鬼屌”。为何书中不采用原字的“粿条”?真的耐人寻味!闽南,有时又译为“福建南部”。地名Prai译作布莱,正确是北賴。地名Butterworth被译作巴特沃思,实际是北海。印尼地名Surabaya译作苏腊巴亚,确实是泗水。印尼地名加里曼丹,旁有括弧解释“(Kalimantan-印尼称之为婆罗洲)”,其实当今印尼犹然采用加里曼丹,婆罗洲是旧地名。
书中有一句话“ Bapak(意指父亲,是印尼的尊称)苏达索……”。印尼话的bapak有多义,除了是父亲外,也用在称呼非亲属的长辈们或官员、领导、雇主、先生等等,如同英文的Mr或马来语的Encik,而称呼父亲则是Ayah。上述的括弧阐释就显得莫名其妙,令人以为是称呼苏达索为“父亲”,其实是苏达索先生。还有一句是“他们有时候会用尖头的空心金属管戳破米袋”。这个器物闽南语叫做“扦栱(chiam-kong)”,只要是米商肯定知道这个名称,令人费解的书中却没采用扦栱,而是以“尖头的空心金属管”来形容它。

星洲日报·副刊·读家。文:李永球。(2018.6.11)

通 告

脚踏浮律代代

$
0
0

马来民族有一种糕粿叫做“Pulut Tai Tai ”,四方形,色呈蓝白相间。市面上糕贩每天都有售卖,在北马华人婚礼迎亲或一些活动茶会上,它是一个主要的小糕点。Pulut Tai Tai是以糯米加椰浆(椰奶)及蓝花汁蒸熟,吃时蘸上一种酱料——咖椰(椰浆、糖及蛋煮成的甜酱),糕粿是咸的,咖椰浆是甜的,两者配合之下,香味四溢,咸甜可口。
Pulut Tai Tai也叫做Kuih Pulut Tekan,华人民间直接音译的“浮律代代”,或叫做“咖椰粿”、“蓝花粿”。盖因乃蓝花(Bunga Telang,蝶豆花)染色而成。在北马一些福建人的口中,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脚踏粿。顾名思义,即是用脚踏的糕。
第一次听到脚踏粿这个名称,感到纳闷,这种粿怎么会与“脚踏”有关系呢?
其实是本人孤陋寡闻。古早的浮律代代做法,真的是用脚踏出来的。首先采集蓝花晾干备用,再以糯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浸水,另一部分浸以蓝花泡水后的蓝色汁,然后一起倒进一个盘子里,加上椰浆及盐蒸熟。熟后倒进一个铺上香蕉叶的方形木盘里,再取一块比盘略小的木板盖套上,人就站上木板盖上踩踏,以使到糯米结实成团,不然糯米松松散散,既不成形也不可口。
方形木盘及木板盖都是手工钉制而成,盖子较木盘的口略小,刚刚好套上去不留缝,这样才不会使到糯米从隙缝挤出。到了晚上又采用石头或石臼来压住,以使到糯米结实可口。
古早的做法,到了今日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做法是糯米蒸熟后,倒进一个方形钢盘子,再用手挤压,或者以重物如石臼、大石头挤压,或以手动机械挤压器等等。脚踏粿的脚踏已经成为往事只能回味!
或者大家觉得脚踏不卫生,其实它是有用香蕉叶及木板隔开,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北马的摩诃粿,古早时期的做法也是叫小孩子双脚套上面粉袋,去踩踏半液体状的面团,旁人在旁添面粉使之结实。当然今日摩诃粿已经不再脚踏,而是用木板棍或机器搅拌,也有用手搓的。今日还有脚踏的糕点吗?中国还有,不过不是脚踏浮律代代,只要上网搜索就可看到图文并茂的脚踏糕。

星洲日报·副刊。图文:李永球。2019-2-12

吉打乾隆古墓的调查

$
0
0

马来西亚西部半岛北端吉打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州属,大约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华人南来马来西亚,目前有史可据的,是明朝期间移居马六甲,而华人最远早的坟墓,也是以马六甲的明朝古墓为最久。

明朝古墓在马来西亚的遗存极少,清朝古墓方面,清末的同治、光绪及宣统年间古墓在全马多个华人地区尚可发现,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古墓则极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乾隆古墓。

傅吾康、陈铁凡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收录的乾隆古墓,仅有槟城乾隆乙卯年(1795)一个而已1,而我在2014年过去登嘉楼时,当地王锡文君收藏的一个乾隆古墓,年份是丙午年(1786)2。可见乾隆古墓在马来西亚的数量极少。今年7月间,北海挚友伍荣景君微信联络我,说有人在吉打发现乾隆古墓,并发来照片,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于是约好在8月初,我们一起过去吉打的笨筒,再驱车去到一个叫做“甘榜支那(Kampung Cina。旧名Padang Kerbau)”的小地方。

古墓发现人的是王良记(1938年生)先生,他在多年前即对这里的华人古墓作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丰硕,的确功德无量。他带领我们到一个树胶园坵里,这里有四座古墓:

 

1、  雲                 乾隆庚寅年

皇清顯考諱百甫洪

 

2、  雲                    乾隆庚寅

清顯妣洪門勤儉林

3、  铁                 咸豐

皇清顯考諱蛋观

山                      孝

 

4、    铁          辛未年季春

皇清顯妣李門洪氏孺人之

山      孝男欲收 欲正  孝女儉娘   孙宗吉口

 

乾隆庚寅年即1770年,云霄属于福建闽南地区的漳州府。由于墓碑部分陷入泥土里,又没准备工具挖掘,只能简单以树枝挖松泥土拍照,所以抄下的碑文不完整。幸亏王良记在之前有抄下碑文,这里就参考他提供的资料做补充。

他说1与2,以及3与4属于夫妇关系。蛋观姓李,逝世于1861年,即咸丰十一年,其夫人逝世年份辛未年则为1871年,铁山地名即在福建漳州府,而蛋观夫人就是洪百甫之女儿洪唯登,他们的儿子李欲收(修。闽南语收与修同音), 昔年曾任吉打甲必丹。

关于李蛋观及儿子欲修之事实,王君所言正确,在《新马华人甲必丹》可找到答案3。不过书中蛋观女儿名字为碹娘,而墓碑上的是俭娘。

王君也带我们去附近一些墓山,这里有一些“福建暹”的坟墓,所谓福建暹,即福建籍华人与泰国人通婚的后裔。他们的墓碑采用罗马拼音字,文字书写特别。其中一个家族姓郑的,首位南来的先贤是郑天恩,可惜他的坟墓重修过,只有几个简单罗马拼音字:“THIAN IN ,ANAK LELAKI:  PEK LENG”连姓氏也没有了。

王君指出,昔年共有27名住在泰国北大年的华人,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印尼武吉士(Bugis)攻打吉打,吉打王族邀请他们27人过来助战,而当年吉打每年都得进贡两百头大象给泰国王朝。这27位华人到来助战后,就居留在此地。当中有洪百甫及郑天恩两人。关于这段口述历史,则待有心人去做进一步考证了。

吉打的发现乾隆古墓,极为重要,证明了华人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来到了吉打,它们也是目前吉打发现最早年代的华人古墓。

 

 

 

注释:

 

1、傅吾康、陈铁凡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683页。马来西亚大学出版部,吉隆坡,1985年。

 

2、古墓文字:      乾隆岁次丙午年仲春吉日

皇清   顯考栖梧朱公之墓

孝男   健生    三逹(?)桂生    雁(?)生   文隆(?)  江生   岳(?)勝   進生    出嗣子 成光  同立石

 

3、黄存燊等著、张清江编译《新马华人甲必丹》114-115页。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新加坡,2006年。

 

附:

 

“中国”与“支那”

吉打“Kampung China”,当地人都叫“甘榜支那”,尤其是暹佛寺均做此写。

China/Cina就是中国或中国人。Kampung China的翻译,较贴切是“甘榜华人”。根据学者们研究,“支那”在千余年前佛经的中文翻译时曾经采用过,那是指昔时中原皇朝政权管辖范围地区的国家(当今的中国)。虽然佛经很早就采用支那,但已是个历史名词,尚未被赋予贬义,况且当时还没有“中国”这个国名。

上世纪日本侵略中国时,故意再使用“支那”来称中国,显然是带有贬低含意。日语的中国叫做“Chuugoku”,日文则写作“中国”,与简体中文的中国一样。既然日语日文都有中国的读音及文字,何必又再借外语的“China/Cina”来翻译为“支那”。我们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剧时代,也遭殃地被称为“支那人”,日本人欺人太甚,真的令人忿忿不平。

中文本就有“日本”这个国家的中文国名,倘若我们也依样画葫芦,借英文的“Japan”翻译作“街边”来称日本,我相信日本人也会不高兴吧!

历史上影响中国的有三大朝代——秦、汉、唐。相信China是源自秦朝,如果以闽南语念“秦仔”,发音就是“Cin’a”,早期的马来语、峇峇娘惹语亦是以“orang cin”来称呼华人,还有泰语亦然“Khun Cin”,读音均接近闽南语的“秦”。汉朝影响更大,当今的“汉族、汉语”,都是受到汉朝影响而流传迄今。唐朝则影响南方一带,闽粤人是自称为“唐人”,我们马来西亚华人极少自称为“中国人”,通常均以“唐人”自居,比如把华文学校称为“唐人学堂”等等,所以,Kampung China亦可译作“甘榜唐人”。

<学文>2018-2(总第14期)。2018年10月15日。图文:李永球
略作修订


包罗万有之通书

$
0
0

前言
通书,一种通行于华人民间的古老历书,也叫老黄历。香港人称为“通胜”,盖因香港人迷信谐音,认为通书谐音通输,因此避讳改为通胜,取其通通胜利之意。把通书改为通胜只是在香港广东一带流行,中国台湾大部分地方,以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潮州籍贯等华人还是称为通书。 谐音不可迷,倘若此风一长,那么读书(赌输)都得改为读胜(赌胜),陈氏书院、五福书院,均得改名胜院了。其实往好的一面看,通书谐音“通疏”,把一切不顺阻碍通通疏通,所以改为通胜可谓多余。
通书是什么?它就是历书。是给人们查看值年的气候,庄稼收成,吉凶日辰,廿四节气,方位吉凶,生肖冲犯,日用宜忌等等。
马来西亚通行的通书,计有香港、台湾及泰国三种版本,市面上以香港版为主。北马一些香烛店有售卖泰国版的,售价较香港版贵,且附有泰文,在本地不是很盛行,之所以有人采用它,盖因附有《犯神煞》(破月、铁扫帚、咸池(桃花)、亡神、孤辰)、《夫妻姻缘定局横推直算法》、《花园宫强弱横推直算法》。这些均是民间算命师有用到的资料,所以泰国版通书有一小部分人喜爱,通常买一本可以长久使用,这些资料不会因为每年历书的不同而跟着更改。至于台湾版的,比较小本,字体亦小,排版密密麻麻,老花眼者看得辛苦,只有少数人采用,内容除了日历,其余多数是命相学、地理学、易经等资料。
本文就以香港版本通书为主,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里面的世界吧!民间说法认为夜晚不可观看通书,不过这个说法乃无稽之谈,访问过多位老前辈,他们均认为是迷信的说法,夜晚或白天看通书都一样没事的。一些人信其有,但又心有顾虑,于是在通书侧面写上“夜观无忌”,以扫除不祥。
通书的书背通常印有“包罗万有”字眼,它真的包罗万有吗?

春牛图
通书的首页一般上是《春牛图》,那是人们了解本年气候庄稼的重要一页。它除了有许多文字外,会有一则图画——春牛图。画着一只牛,一个芒神(牧童)等物。在古代农业社会,此页极为重要,通过它能够知晓本年的雨水多或少?干旱还是雨季?农作物丰收还是歉收等等。古代社会文盲多,春牛图的图画就是让文盲者也会看懂它。最简单的看法就是芒神穿鞋还是赤脚,穿鞋代表是年干旱雨水少,赤脚则为多雨水。
以今年戊戌年(2018)为例,先来看看春牛图的文字解说:“春牛身高四尺,长八尺,尾长一尺二寸。头黄,身黄,腹青,角耳尾红,胫青,蹄红,尾左缴,口开,笼头索用黑色苎绳,构子用桑柘木,踏板县门左扇。”这段文字有其含义,一些老前辈们看得懂。在当今社会,只要上网一查,马上就知道其义了。春牛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长八尺象征八节,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农业耕作的主要节日。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牛头代表当年的年干,戊戌年干是“戊”五行属土,土为黄色,故头黄。牛身代表当年的年支——戌,也是属土,黄色。牛腹代表当年的纳音,即“戊戌己亥平地木”,所以属木青色,故腹青。牛角、牛耳和牛尾代表立春日的日干,立春落在2018年的2月4日,即丁酉年十二月十九日丁卯,丁属火,红色。牛胫代表立春日的日支,卯属木,青色。牛蹄代表立春日的纳音,“丙寅丁卯炉中火”,红色,故蹄红。笼头索代表立春日天干相克之色,立春日干为丁,属火红色,相克是水的黑色,故索用黑色。绳索的质地代表立春日的地支,子午卯酉日用苎绳,寅申巳亥日用麻绳,辰戌丑未日用丝绳,立春日支为卯,故取苎绳索。构子一般上都是桑柘木。至于尾左缴,口开,踏板县门左扇,均是指阴阳年之分别。尾左缴,口开,踏板县门左扇,是指阳年;尾右缴,口合,踏板县门右扇,是指阴年。
芒神的解说为:“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面如童子像,白衣红腰带,平梳两髻,右在耳前,左在耳后,罨耳用右手提,行缠鞋裤俱无,鞭杖用柳枝,长二尺四寸,五色苎结,芒神早忙,立于牛前左边。”芒神的身高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其实农历的全年大约三百五十多日,闰年则三百八十多日。面像代表当年的年地支,凡年支逢辰戌丑未(即龙狗牛羊年)就面如童子,凡逢子午卯酉(即鼠马兔鸡年)则面如少壮,凡逢寅申巳亥(即虎猴蛇猪年)如老人像。白衣红腰带则代表立春当日的日支“卯”的五行相生相克颜色,即“寅卯日白衣红腰带”。芒神的髻子可知当年立春日之五行属性(查纳音),金日,两髻在耳前;木日,两髻在耳后;水日,左髻在耳前,右髻在耳后;火日,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后;土日,两髻在顶直上。立春的时间是落在卯时,它可查出罨耳,“卯巳未酉四阴时用右手提”,所以罨耳用右手提。行缠鞋裤也是查立春日的纳音,“火纳音,行缠鞋裤俱无”。 鞭杖用柳枝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从立春的日支,可查出柳枝上的苎结,“子午卯酉日用苎结”,因此立春丁卯日就是苎结了。芒神早忙,表示农耕得提早。芒神站在牛前、牛后或中间都有其象征意义。站在牛中间,表示立春是在正月初一的前五日和后五日之内;站在牛前,表示立春在正月初一的前五日以外;站在牛后,则代表立春是在正月初一的后五日以外。戊戌年的芒神立于牛前,立春日落在丁酉年十二月十九日。逢阳年芒神立于牛左,阴年立于牛右,戊戌阳年,故立于牛左。
农业社会是依靠二十四节气来播种,所以芒神立在牛前(立春日在新年前),表示早忙,农耕得提早。立在牛后(立春在新年后)表示晚闲,农闲时间会延后。在中间则表示农忙农闲时间刚刚好,不太早也不太迟。
春牛图两旁各有一首诗,且看“连年辛苦尚含愁,戊戌到来或解忧。岂料夏秋仍不一,致令丰歉亦非周。”;“早禾共庆皆成熟,晚稻何堪尚失收。未必皇天真嗜煞,应祈下岁乐优游。”这是对当年的农作物收成与气候作了一些预测,早禾有收,晚稻失收。

地母经、地母曰
春牛图下面附有地母经及地母曰,《地母经》:“耕夫渐渐愁,高下多偏颇,雨水在春秋,燕宋豆麦熟,齐吴禾未收,桑叶初生贱,蚕娘未免忧,牛羊逢瘴气,人物主漂游。”主要是对农业做出预测,比如提醒春秋二季雨水多,牛羊会有些灾难,养蚕也不太好,至于燕宋齐吴均是古地名。
《地母曰》:“戌亥忧灾咎,耕夫不足欢,早禾虽即稔,晚稻不能干,一晴兼一雨,三冬多雪寒。”预测今年会有灾害,农民不欢乐,早禾丰收,可是晚稻歉收,天气又晴又雨,三冬(孟冬、仲冬及季冬,即十、十一和十二月份)雪多寒冷。

春秋二社、分龙三伏、土王用事
同在春牛图一页里,还有《春社清明秋社冬至》及《分龙初伏中伏末伏》、《土王用事》。
春秋二社一栏里包括清明和冬至,均是注明它们的日子,方便人们查看。
五行与天干相配,分别为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戊属土,因此戊日定为社日。春社是从立春日算起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是从立秋日算起的第五个戊日。按此计算,戊戌年的春社落在农历二月初一,秋社落在八月十四日。社日在古代是个重要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祀土地神明,乃是对于大自然赋予我们一切生活物质的一种感恩,是对社神(土地神)的一种报答行为。
由于每年的春社秋社及清明冬至的农历日期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的搜查,故在此简明详列。
所谓“分龙”,乃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定为分龙日。相传龙子在是日要去本身管辖的地方,不忍心与龙父分离而流泪,故当天下雨就好,没雨则预兆将会旱灾。古代于当天必须祈求龙至而雨,当天禁止晾衣物,挑屎桶等。其实夏至后,气候逐渐进入炎热少雨,人们祈求上天施雨以利益万物。
三伏,就是初伏、中伏、末伏,是全年里最热的时期,即在夏季里头长达30或40天。通常在公历7月10至20日之间开始,大约在8月8至18日之间结束。初伏与末伏各有十天,中伏则会有十天或廿天之分。初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十天,中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算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这就可能会是十天或廿天不等,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算起的十天,三伏就结束了。
所谓“伏”,表示阴气受到阳气逼迫藏伏在地下。农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归属为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四季各有四个属类,即木火金水,那么,土在哪里呢?其实五行论里头,三伏属土,称为“长夏”。五行相生,春转夏为木生火,夏转长夏为火生土,长夏转秋为土生金,秋转冬为金生水,冬转春为水生木。五行相生周而复始,如果没有长夏,直接夏转秋,火克金则不顺,三伏象征潜伏,金被火克难于出来,必须经过三伏的“土”五行才会相生自然循环连绵相生不绝。
由于夏令三伏天最为炎热,气温最高,古代认为阳气最盛,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通过药物饮食,可防病治病,以驱除体内的寒湿。或可服藿香正气丸防暑除湿。三伏暑热流汗多,阳气过于宣发而导致体内阳气衰弱,不可贪凉如吹冷气及冷饮,会致使内寒湿气过重。可是,古代却是在三伏天吃冰的,从古籍的记载可知,古代掘井藏冰,到了伏日取出而吃。我们马来西亚在三伏天是否可以吃冰?当然可以,不过尽量少吃冰冷最好。
土王用事,民间是禁止动土,以免触犯土王。每年的土王用事日子有四天,分别落在三、六、九、十二月份,不过有时候会跳动移位,或落在二月、八月、十一月不等。一般上的计算法是以“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十八日定为土王用事日。不过有专家说这是不正确的算法,应当以四立前的十八度为计算标准定土王用事。戊戌年的土王用事日是三月初二、六月初八、九月十二及十二月十二日。
总之,春牛图是当年雨量、气候的预测,给农民一个参考。还有列出数个主要节气的日子,人们或祭祀或趋吉避凶或避暑,预防疾病等等,有着其意义,往昔农业社会的农民都观察春牛图来了解当年的天气情况,春牛图影响着农耕社会深远。不过这些预测以中国大陆为准,不全然适合用在马来西亚。

廿四山向吉凶
《戊戌年山向月利图》廿四山向图表主要是供流年埋葬所用。本年的北方的壬山、子山、癸山、丑山及亥山,均犯三煞,不利埋葬,辰山值岁破,也是不利,其余各山方向可用。

戊戌年立命
《戊戌年立命》是供算流年运程的,从出生的年、月和时,可以推算出本年的运程好坏吉凶,流年共有十二宫。另外有一页是《一择正月》乃关于正月期间,人们喜进行出行、求财、开市、祈福、入学,大家都希望能够选个好日进行上述数项事务,所以这页就列出一些吉日供大家选择参考。比如出行,共有初五(癸未)、初八(丙戌)、十三(辛卯)及十六(甲午),四个吉日,其下也列出冲犯的生肖,初五冲属牛的丁丑(1997年生)和辛丑(1961年生)……,读者们就亲自查看通书吧。最后一行是《一择十二月酬神》,那是供在年底酬谢神明用的吉日表。
此页之底处,有详列今年元旦(正月初一)诸神所在的方位及时辰。“元旦贵神在西南方,福门在西北方,其余正南方东南方正东方亦属吉利方。柱香宜用子时天乙贵人,上吉。出行宜用子寅卯巳午未时,向上列各方迎神大吉。辰时岁破,申时月破,酉时日破,丑亥时五不遇凶噩神。正西五鬼,正北死门,东北勿向。”这些主要是吉凶神明与吉凶方向,以及吉时凶时,专用于正月初一当天而已。

百岁图、近两百年中西纪年对照表
《百岁图》,收录本年算起至一百年前的中西年份,生肖与岁数,供查阅某年出生者在本年的年龄资料,以2018戊戌年为例,标题为《戊戌年百岁图》,从本年2018戊戌年排起往后退到一百年前,“一岁戊戌年肖犬2018……1919己未年肖羊一百岁。”《近二百年中西纪年对照表》,供查看公历及中国纪年,如“1851咸丰元年辛亥闰八月”。
天师符、大酉符
《天师符》也叫灵应神符。首页有张天师像,附有咒语及神符。符箓计有镇宅净水神符、百解消灾符、镇煞灵符、安胎灵符、治发冷灵符等等,还有镇床帐枕被等怪符、镇牛马犬畜等怪符等等。至于《大酉符》(或叫小酉符),分十二月份(十二道)及六十甲子(六十道)神符。比如“正月生人犯符”,既是指正月出生者冲犯,下有说明:“正月生人犯子丑寅申方位有木石砖瓦动土板竹门灶,主病眼痛、肚痛、左脚痛、寒热呕吐,当天礼仪请符起吉,系三、四、十一月修造。”都有说明正月出生者冲犯的原因,病症等情况。

四季皇帝诗、三娘煞、眼跳法
《轩辕皇帝四季诗》是算命术,依据出生的季节(春夏秋冬)配合出世时间推算出命落在皇帝的头、皇帝手、皇帝肩、皇帝腹、皇帝根(阳具)、皇帝膝及皇帝足,然后查看有关的诗句,就可知悉命运如何了。当然皇帝的头与手最好,肩、腹及根中等,膝和足就苦命。《三娘煞》及下页的探病忌企方位。还有洗头吉日、裁衣吉日、造床安床忌宿歌、探病忌企(站立)方位、探病凶日、赤松子下降日、小儿剃头吉日等等。均有详列出其日子及诗句,劝人不宜采用之。《眼跳法》共有十二法,即眼跳法、耳鸣法、耳热法、面热法、肉颤法、心惊法、喷嚏法、衣留法(衣物被树枝或东西钩着)、釜鸣法、火逸法、犬吠法、鹊噪法。每一法都有十二个时辰,比如眼跳法,就在眼跳时注意时间,再看是左眼或右眼,然后查看其说明,如子时:“左有贵人,右有饮食”。当然这些都信不信由你了。

六甲胎神、小儿关煞
《六甲胎神逐月所占定局》及《胎神逐日所占游方定局》,是指胎神每个月及每日(六十甲子)所在之处,孕妇或者家人尽量避免去触碰或走到这些胎神所在地方。比方正月胎神在房床,甲子日胎神在门碓外东南。那么,正月间就尽量不要移动房间或床位了。甲子日就尽量不要去门碓外的东南处,以免触动到胎神而影响胎气。
《小儿冲犯关煞图》详列廿六个关煞,即阎王关、天吊关、四季关、和尚关、金锁关、落井关、深水关、五鬼关、百日关、白虎关、汤火关、天狗关、浴盆关、四柱关、类公关、短命关、断桥关、千日关、将军关、铁蛇关、鸡飞关、鬼门关、夜啼关、水火关、下情关、急脚关。且来看看这些关煞的解说,和尚关:“凡子午卯酉年,辰戌丑未时生人犯此,忌入庵寺见僧尼”;金锁关:“凡生人正二月,申卯时生人犯此,忌带金银器物”;四柱关:“凡巳亥年正二月,辰巳时生人犯此,忌坐栏杆竹椅太早”;短命关:“凡子辰年,巳时生人犯此,主多惊怖夜啼之患”等等。还有《五行花枝命图》,根据婴儿的五行属性来查看他是长在花枝的哪里?可算出他的生命强或弱。
这些胎神与关煞,通常附有受胎图式及保胎灵符。可谓民间的儿科部也。

廿八宿、九星图像解说
所谓《廿八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通书上的廿八星宿有分吉凶,是查寻吉日的参考资料,通过其说明,选日子时就可趋吉避凶,好像东方第一宿“角(角木蛟)”云:“邓禹吉。角星造作主荣昌,文人及第见君王,嫁娶婚姻多贵子,修坟埋葬主双亡。”意思是角宿虽然是吉星,诸事大吉,不过不适合埋葬修墓。在通书的日历里头,廿八星宿每日轮流有一颗星宿出现在日历里,廿八颗星宿循环轮替。
《九星图像解说》有九星诗云:“此星入命喜燃灯,保汝平安福寿增,男女行年宜解祭,九星下降要虔诚。”所谓九星,既是太阳星君、太阴星君、木德星君、火德星君、土德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罗睺星君、计都星君。九星附有图片,包括星君图,燃灯式图,诗句及解说,还有男女年龄正值有关的星君图表,只要查一下,即知本身值何星君,再点燃有关的灯式,即可保平安顺利。

择吉类
《择日简明》、《董公选择日要览》、《杂事宜忌撮要》、《喜神定局》、《吉凶星宜忌》、《新撮诹吉时表》等等。
择日简明里有基本的择日知识,诸如天干地支五行所属、五行相生相克、廿四山方位、八卦方位、三煞、五黄、岁破等资料。董公选择日要览可查看每个月的吉凶日子,传统将日子分为十二神: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董公择日详列这些日子的吉凶宜忌,诸如婚姻、出行、开张、安葬、参官、修造、动土、入宅、移居等等是宜或忌。杂事宜忌撮要列出修作猪栏吉日、作鸡鹅鸭栏栖吉日、收蜂割蜜吉日、作马厩枋吉日、买马吉日、纳猫吉日、立契券帖交易吉日、买田地置房产吉日、入宅移居吉日、结婚纳婿吉日、影相绘像写真吉日、五谷入仓吉日、入山伐木吉日、化灵除服吉日等等,按照里面所列吉凶选出好日为吉。喜神定局乃鬼谷先师选定趋吉避凶日时定局,凡喜神财神之位宜向之,鹤神宜避之,吉时宜用之,空亡时不可用。如:“甲子日:喜神东北,鹤神东南,财神东南,空亡午亥,吉时子丑寅未”。另外,还有《花甲相冲及吉凶神方位表》,有更加详细的资料供查看。吉凶星宜忌分为吉星宜用及日脚凶星忌用两类。新撮诹吉时表则列出六十甲子日的相冲生肖外,也列出当天的吉凶时辰,供选取吉时所用,一般上每个日子的下面有列出十二时辰,时辰下面有吉星或凶星,倘若读者们分不清吉凶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颜色,红色就是吉星,黑色就是凶星。

命相篇
关于命相的,在通书里头收集有《金钱卦》、《称骨歌》、《土地杯》、《诸葛神数》、《天罡时课》、《李淳风时课》、《相法择要》等。
金钱卦是以五枚钱币,先净手焚香祷祝,然后卜卦,依据金钱的字或花来定卦,比方五枚均是字向上,属于震卦,再查看卦诗:“彩凤呈祥瑞,麒麟降帝都,祸除通福至,喜气自然舒”,此乃上上卦。卦类有分吉凶,共有上上、上吉、上平、大吉、中吉、中平、吉、平、下下、下、下中、下凶、凶等。
称骨歌是简单易学的算命法,通过出生年月日时,即可查出自己的命骨有多少重?比如甲子年生是1两2钱,二月生是7钱,初三生是8钱,卯时出生是1两,相加起来总数是3两7钱,然后查看称骨歌的3两7钱诗句:“此命般般事不成,弟兄少力自孤行,虽然祖业须微有,来得明时去不明。”,显然此命真的不好。
土地杯是以传统“杯珓”来卜卦,珓是两个半圆兼半月形,有正反两面,卜杯时,两片正面向上为阳(通称笑杯),两片反面伏盖为阴,一正一反为圣杯。必须投三次,视其阴阳或圣杯,记下后查看卦诗,土地杯只有廿八个卦象,如卜出“阴、阳、圣”,其诗云:“轸当末位,想不甘心,话有不合,依然自吟。解曰:世事劝君且宽心,莫嗟迟远处,晚景不胜情。断曰:讼凶,病凶,行至,求财有”。
诸葛神数是写出三个中文字,然后算出笔画数目即可,通书里有详细的解说排算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言。天罡时课也叫天罡掌诀,通过手掌的十二地支演算,再按月日及时间推算出哪个地支,可占求财、行人、失物、交易、官事、何时天晴、祈雨有无、病轻重、出行吉凶、手中有物无物、猜手中何物、走失等等。通书里的排算法含糊不清,看了基本上是难以明白的。有意学者不妨上网找资料吧。李淳风时课同样是以手掌推算,以月日时间推算出事物落在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或空亡,就可测出吉凶好坏了。至于相法,主要是面相与手相,还有面相流年运气,十二宫,面痣等等。

地理天文医药篇
地理篇主要是风水学说如《地理千金赋》。风水堪舆资料以台湾的通书收录较多。天文有《日食与月食》、《星座图》。内容包括中国的廿八宿和西方星座。医药有《达生篇》,此为妇科,有详尽的解说妇女怀孕到生产的问题,并附有中药方。《本草百味》图文并茂介绍多种中草药。至于《广东中医验方》,则治理各种疾病诸如:哮喘、高血压、久年风湿症、汤火伤、经痛、汗斑、流行性感冒、颠狗咬伤、铁打骨折等等杂症。另外有《如意生育法》可预测生出男或生女,并强调欲生男必须促进女性体内的碱性,欲生女则需要酸性,如靠爱抚激起女性的性兴奋,以使到分泌碱性分泌物,反之则酸性分泌物多,或靠食物的碱酸性来达到目的。

古籍读本
古籍读本多是古代私塾的课本等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绘图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百家姓》、《孔子问答》、《绘图孝经读本》、《廿四孝图说》等。《千字文》有两种,一是四体千字文,即楷书、隶书、行书与篆书;另一是绘图增注千字文。这些读本多数属于传统儒家初级课本,内容是正心修身齐家,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之道。孔子问答则是孔子坐车在路上遇到小孩以瓦片做个小城的精彩问答故事,并附有孔子的四配、十哲及七十二贤弟子名字。百家姓可供人们参考查寻本身姓氏的郡望或堂号,如赵姓郡望为“天水”。

其他
《华英通语》乃简单的中英文字典,中文词旁列出英文同义词,再以中文注读音。如“六——six(昔士)”、“去——go(哥)”,很粗糙的注音教法,注音不准确,读起来怪怪的。《马来语粤语译义》与上述同样的粗糙注音教法,如“一圆——杀都连咽”、“羊——甘名”等等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注音。这两种字典出现在数十年前的通书里,当今已经不再有了。
《杂字一览》又叫《识字快读》,收集了过年用品、肴馔、瓜菜、身体、人物、飞禽走兽等资料,可供阅读识字。《电报新编》是供电报使用的,收集的中文字7千多个,每个字都有四个阿拉伯数字,如“人——0086”等。大约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通讯业的发达,电报没再被广泛使用而逐渐淘汰,《电报新编》也跟着光荣退休。
《应用柬帖》是教导书写传统婚礼、寿礼、诞礼、新店开张及新屋落成等柬帖书写方式应用资料。《营谋小集》则是讲述做生意或当员工应有的道德品行,责任态度,劝导人们认真勤劳,不可欺诈行骗云云。《》 乃民间相传的中国历史预言故事。《白居易警孝诗》与《老人饥饿自叹》均有劝孝意义。尚有《周公解梦吉凶书》、《百福全图》、《百寿全图》、等等。
《梦解幸运千字图》及《通胜万字图》,都是迎合马来西亚华人爱赌千字万字的参考资料。前者原名叫作《大伯公图(俗称千字图)》,共有1000组号码,从000到999,每组号码有三个阿拉伯数字。后者原名《大伯公万字图》共有1万组号码,每组有四个阿拉伯号码,从0000到9999。事实上只有5000个图,每一个图有两组号码,共计1万组号码。华人喜爱赌千字万字,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字图,每当梦到或观看听闻有关的事物,就下注有关的号码,尤其千字图风靡了整个马来西亚,尤其是北马地区。这些字图内容与马来西亚社会息息相关,比如大伯公图里的“049”是哪督公、“124”是关仔角(槟城名胜地)、“398”是占必仔(本土水果Chempedak)。万字图同样具有许多本地色彩的内容。

阴阳历百中经、日历
《阴阳历百中经》列在通书后部,共收录了一百多年的资料,是查看每一年廿四节气落在农历月份的哪一天,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至于《日历》,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二月最后一天,它列在最后之处,是书中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查看吉凶日子的参考资料。
每个月份的首页,均写有当月神明诞辰日子。其余资料多是有关风水、吉神凶星胎神等。如何看日子呢?日子最顶端是阳历日期,其下是吉星,俗称日头。选吉日得观看这些吉星适合进行什么事物,其下为吉凶时辰,一天十二个时辰分为吉、中、凶三类,凶者勿用,其余可采用之。其下是“忌”,今日所避忌进行的事务,那就得避之为吉。其下就是当天的农历日子,比如“初一已卯土亢除”,是日为已卯日,五行为“土”,廿八宿是“亢”,十二神是“除”日。十二神也叫建除十二神等。即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简单的吉凶分类是:除、定、执、危、成、开日为吉日;建、满、平、破、收、闭为不吉之日。亦有将建满平收列为黑道日,不吉;除危定执为黄道吉日,是好日;成开是吉日,诸事可用;破闭是凶日,诸事不宜。不过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日子的吉凶才作定夺。十二神里头,有着本身的吉凶宜忌,如破日就适宜用在破屋坏垣。一切必须具体分析排算方为正确。
日子之下为“宜”,即当日所适宜进行的事务。接下为“日脚”(即凶星)、逐日胎神所在之处等等。
关于如何择日,是个专业的知识,一般上通书当天的“宜忌”栏,就是个简单的参考资料。若欲选个更美好的大吉日,通书里面有一些择日指南,不妨详加研读。

后语
本文无法逐一作出诠释,敬请读者们见谅,若有不明白之处,不妨上网查看,许多通书的知识都可在网络上找到。或者寻找古版的通书解说之类的书籍,亦有详细的解释。除了正文(即春牛图、日历等)会每年更换之外,其余的附录文章(如古籍读本、符咒、天文地理、命相、择吉等)则每年都同样。不同的出版公司对于附录的文章会有些 不同,一些过时的内容已被淘汰。
那些农业气候雨量等资料,均以中国为准,不一定适合马来西亚。至于一些内容可能会有不科学的成分,读者们自我斟酌选择,相信与否全由你。另外,有些内容或许与现代社会脱节,接受或否悉听君便。
通书真的包罗万有吗?在那个出版业不发达的年代,通书的确具备了这个条件。那时候民间欲找一本比较多元化的书籍,的确困难,通书具有命相、风水、儒家读本、简单的百年历、简单的中外语文字典、医药保健、符咒、星象、小儿关煞、农耕知识、日历、节气气候、书法、民俗知识等等。
通书包罗了各种民间知识。它是择日的必需书本,与我们的民俗息息相关,无论是婚丧喜庆,动土谢土,祈福祭祀,修造开市,都得翻一翻查找一个黄道吉日,这个传统影响着我们很久很久了。
通书仍然保持传统的直排从右到左,古老的线装(除非是便宜版的)。即使在当今社会,通书依然有着市场,民间还是需要使用到它。除了一些人家,神庙及相师每年均会购买一本。还有是神庙供奉的斗灯里会放进一本通书,有者是整本放进,或是打开“张天师神像及符咒”的那一页,以祈求天师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境平安,顺利吉祥。

《星洲日报·快乐星期天·周刊专题》图文:李永球。(2019.2.3)

黃開泰為何離開太平?

$
0
0

黄开泰


黃開泰是誰?在今日問起太平市民,知悉者剩不到寥寥幾個。欲知其史,就得從太平新港(甘文丁)福建公塚的一塊墓表說起。
1994年間,我到新港福建公塚去做田野調查,在一個墳墓旁邊發現一塊墓表。墓主是呂基永,謚號承風,逝世於1936年,其墓碑頂端詳列祖籍地,即福建南安卅九都,子孫名字為,男:振興、金成、金團、尚盤、尚發;女:玉壽、九子、玉慈、玉靈;孫:文土、文于、文獻、文榮、文清。兒女名字與墓的右肩石鐫刻的英文人名有出入,即:SONS:KIM SENG、KIM THUAN、SEONG THOOI、SEONG PHUAN、LYE HUAT;DAUGHTERS:KOW KIAH、GAIK SEW、AH CHEE。五名兒子的中英文名字,對照得出的是金成(KIM SENG)、金團(KIM THUAN)、尚盤(SEONG PHUAN)、尚發(LYE HUAT),其中的振興,可能就是SEONG THOOI了吧!中文的女兒名字有四個,英文只有三個,即九子(KOW KIAH)、玉壽(GAIK SEW)、玉慈(AH CHEE),卻漏掉玉靈的英文名字。可是在墓表裡,卻說男女各有四名,孰是孰非,真的無法弄清楚。
墓的左肩石,鐫刻呂氏的生卒日期,中英文的日期同樣有出入,中文是:生於皇清同治六年丁卯十月初十,卒於民國廿五年丙子五月十六日,即英一千九百三十六年七月五號。英文是:LOO KEE ENG BORN 1866 DIED 5.7.1936。同治六年為1867年,不是1866年。而民國廿五年五月十六日即為1936年7月4日,非5日。
在墳墓的前面右側,立有一塊石雕墓表,那是其女婿黃開泰所立。墓表文如下:

呂公生平略歷
公原籍福建南安三十九都樸里鄉九甲人,諱基永,謚承風。仲弟基當,季弟基伏,公居長。少有遠誌,壯年南來,即充吡叻太平新港門福輪公司之職工,勤儉耐勞,嗣有積蓄即去職,自立專營運貨車,並營伐木供礦需。由是事業日進,頗有弗克兼顧之虞,始函促仲季二弟南來為輔。將近中年,感覺不孝有三之嘆。故先娶周母,後旋梓復娶曾母,幸氏賢淑主持中饋,家治井然,而椿萱尤尚並茂,家庭怡怡如也。當此之際,泰適佚職於美泰礦業公司,蒙公不棄,妻泰以周母所出之長女,當泰未得志時,常受公惠,實感五中。茲值泰事業稍得如意,方圖寸報,詎意天不假年,公竟於民國廿五年五月十六日棄世于舍下。嗚呼痛哉!公享壽七十,男女各四,內外孫廿餘,亦可稱為福壽完人矣。惟泰因素蒙恩澤,寸報未及,於心有感,爰于拭淚之餘,濡筆誌其崖略,聊以補報云尔。
暹羅國西勢礦商
南安美林鄉黃開泰泐石

黃開泰應該有受過私塾教育,墓表文采洋溢,真情流露,他曾在1921年黃務美的喪禮上兼讀祭文,可見文化根底深厚。文中提到呂基永的生平事跡,呂公少壯南來在太平新港門(新港)福輪公司工作,有了儲蓄就創業,經營運貨車及伐木供礦場所需,事業有成,就寫信叫來兩位弟弟協助。中年時在太平娶周氏女,再回去中國家鄉娶曾氏女,通常在中國家鄉另娶妻小,一方面是為了照顧年紀大的父母親,一方面則希望生育兒子以繼承家鄉祠堂的香火。
而黄開泰本在美泰公司(太平富豪黃務美的錫礦場)任職,後來失職,幸虧呂公不嫌棄,把大女兒嫁許配予他,又經常受呂公恩惠,正當開泰事業有成,方圖報答恩情,呂公卻逝世了,令開泰痛不欲生,故立碑記載心中的遺憾。
呂基永事業有成,卻甚少在社會活動,在1931年《太平福建會館落成鏤碑記》上,記載他捐助十元。而開泰則是一名富商,1948年太平江夏堂碑誌裡,他不僅擔任建築暨重修發起人之一,且在捐款方面名列榜首,捐助兩千元。
黃開泰自稱是暹羅國(今泰國)西勢礦商,他先定居太平,後來到泰國南部發展,從事錫礦業,因而發跡,富甲一方。雖然在暹羅經營礦場,不過還是來往太平暹羅之間,畢竟家人親戚都居於太平。1941年12月8日日本南侵東南亞,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馬來亞重回到英殖民地政府的手上,和平後,他還是來往太平暹羅之間,過了一段時期,忽然間他舉家遷居暹羅,就不再回來了。為何他會選擇離開太平呢?實乃一個謎,無人知曉。
1997年,太平一名墳墓建造商黃亞九(1930-2001)先生告訴我,黃開泰之離開太平,是因為擔心本身及家人被綁票之故。原來和平初期,日軍把軍火分別交給會黨與馬來亞共產黨,希望他們能夠奮起抵抗英殖民地政府。可是其中一小部分武器卻被不法之徒獲取,結果有一些拿起武器幹起非法勾當,其中有一批是專幹綁票的,太平市裡有一些富豪被綁勒索錢財, 當中有義成公司的陳姓經理,他唯一的兒子被綁票,結果因報警而被撕票,據説照顧孩子的廣府籍阿嬸(女傭)因此事傷心過度而精神失常。
到底當時社會有多騷亂,請看看當時報章的新聞吧:“……十四日小直弄市咖啡店東林某被匪勒去現款八百元,同日另一名咖啡店東亦接獲勒索函一封,令彼須備銀四千元,限於數日內繳交,否則將予以對付,是晚入夜時分,距該地約九英里處,一名同僑王木高,為五名匪徒驅車擄走。轉向木歪路而去,事緣匪徒曾於一週前具函向彼索款二千元,彼以無銀交付,乃不加理,致被縛架,據聞當晚警察局於新班附近扣獲車輛一架,乘者二名,疑係與該案有關云。”(《星洲日報》1946年10月24日,第8版)
當年英殖民地政府剛剛入境,必須面對許多事物,尤其共產黨的威脅。因此無暇顧及這些刑事案件。黃開泰對於這些戰後的騒亂現象感到不安,於是作了決定,舉家靜悄悄搬遷到泰國去了,從此在太平就沒見到他的影子。

附:
西勢是在泰國什麽地方?
自從1994年在上述墓表發現西勢這個地名後,就一直尋找它,詢問了許多位馬來西亞老前輩,均無人知曉這個地方。西勢必須以閩南語或潮州話來發音,本地閩南語羅馬拼音是“Say Say”。第一個Say的聲調相當於華語的第一聲;第二個Say的聲調相當於華語的第四聲。
迨2007年,我到印尼蘇門答臘中部的峇眼亞比調查海王陳靈禮的歷史事跡時,在那裡曾聽到當地人以閩南語告訴我,他們的祖先是從泰國的“Say Say”移居此處的。這是田野調查第一次聽到西勢的地名。對於這個地名一直窮追不捨,於是開始詢問泰國人,人們還是不清楚它是哪裡?甚至問了懂得閩南語或華語的泰國人,包括老中少年人,他們依然不知,甚至表示不曾停過這個地名。可見這個地名十分棘手,欲尋找它可謂困難重重。
所謂眾裡尋他千百度,它在燈火闌珊處。最後在許雲樵編《南洋華語俚俗辭典》裡找到了它,該書22頁收錄西勢:“西勢(潮sai si)暹羅灣內之西海岸。”。在28頁也收錄東勢:“東勢(潮tang si)暹羅灣內東海岸諸地。”
暹羅灣在哪裏?即今日之泰國灣,範圍頗廣,位於泰國南部的海灣,越南、柬埔寨在它的東部,泰國、馬來西亞在其西部,東南面通往南中國海,全長720多公里。東勢與西勢的地方,到底是在哪裡?一時也分不清楚,個人推測東勢可能就在暹羅灣的泰國南部東海岸處,即今北大年、宋卡往北上地區。西勢可能在印度洋的泰國南部西海岸處,即今馬來西亞玻璃市往北直到緬甸南部為止。
這只是個人的推測,確實地點,尚待專家指正一番了。

撰於2018年10月1日。
注:感谢欧阳明智(Marc Opper)博士提供《星洲日报》旧新闻资料。
《学文》2019年第一期(总第十五期),马来西亚学文社出版,2019年6月。

馬來西亞最貴的鹹水魚——刺殼

$
0
0

每个民族对吃的“审味观”都有不一样的味觉,有的喜欢香味浓郁,或甘甜、辛辣,亦有喜欢口感细滑,或粗涩、韧脆等等,可谓各有所爱。
马来西亚的华人一般上在口感上比喜爱偏细滑的。比如在鱼虾方面,肉感细滑的如斗底鱼等等,均是华人的最爱,因此这些鱼的价格也就较其他鱼来得贵了。
今日介绍一种鱼,福建及潮州话叫做“刺壳”(tshi-khak),其肉质较粗,可是却是名贵的海鱼。最懂得吃刺壳的,当数霹雳州以北的华人,即北马槟城、吉打、玻璃市和霹雳。目前太平的市价是一公斤大约300至350元(30年前一公斤才7、8元),若是两公斤以上暴涨到一条要千多元,令人咋舌。有些人喜购买两公斤以上的,因为皮下脂肪多。以前刺壳鱼在北马产量丰富,近年来愈来愈少,故价格高涨不降。当今可谓无行情,通常由捕获的渔夫开价,愿者就购买之。通常以1公斤左右为多,两公斤的很少,而且以“放龙”捕获的最好吃。
刺壳肉略粗,极似甘望鱼,内脏甘香苦味,也似甘望鱼,但却身价百倍,它胜在有脂肪及美味的内脏,因此一跃成为马来西亚海鱼的榜首。它以1公斤左右的肉质较细,通常有鱼卵的就属于次品,华人都不喜欢。刺壳鱼种类多,马来西亚产的银白色,脂肪较少。外国有略带黄色的,脂肪则多。
北马的烹饪方式是整条鱼不刮鳞,不剖腹,涂上盐巴蒸之。时间大约40分钟到一个小时多。熟后起鳞才吃其肉,皮下有脂肪,其味甘香,肉里多鱼刺,得以叉子挑肉起鱼刺。最美味的当数内脏了,里面的肝脏最好吃,当然内脏某些地方带有苦味,那是鱼胆的味道,苦有苦的美味。
在雪兰莪北部的大港一带,一公斤至一公斤半的每公斤100元左右,目前千金难求。两公斤重的每公斤价120元上下。价格飘浮不定,均是渔夫所定。当地的吃法,也是不刮鳞,不剖腹,涂上盐巴,再以锡箔纸包裹烤之。味道同样鲜美可口。柔佛峇都巴辖的价格一公斤也差不多近百元,也是属于稀货。烹煮方法也是不刮鳞,不剖腹,不放盐,直接蒸五个小时,经过长时间的蒸煮,鱼刺则软化,避免鱼刺鲠喉,吃时可沾酱油。
西马近年有从缅甸进口刺壳,不到两公斤的每公斤约90元,一公斤8百至2公斤的每公斤约整百元。这是大港的价格,北马则贵数十元。缅甸刺壳一般上随时有货。缅甸刺壳也是给当地的中国人吃到贵,农历新年期间,中国人回去过年,缅甸刺壳就降价一半左右,这时候马来西亚鱼商则大量进口。
砂拉越刺壳鱼(Terubuk)便宜多了,一公斤三四十元就有。吃法有数种,不刮鳞,腹部割开一条缝,内脏不取出,之所以割腹是比较快蒸熟,放些盐、胡椒粉或蒜蓉。蒸15到20分钟就可,或蒸后油炸,连鳞片也可吃。土著同胞喜欢吃有卵的,卵有油脂带香甜味,华人则喜欢无卵的。市面上餐馆煮熟的,一公斤大约110令吉。当地人喜爱800克到1公斤200克的重量,觉得肉质最甜美。这与西马人就不一样,西马人认为两公斤以上的脂肪多,较可口。
许云樵编《南洋华语俚俗辞典》有收录刺壳。云:“刺壳,(闽chi k’ah)鰣鱼,因皮下多脂肪,煮食时须连鳞并多细鱼骨。”他指出刺壳就是鲥鱼。
中国网上对于鲥鱼(Reeves shad)的介绍,说是咸淡水两栖鱼类,肉质细嫩鲜美,脂肪丰富。清蒸鲥鱼是中国江苏省、浙江省的名菜。《中馈录》記其烹饪方法:“去肠不去鳞,用布拭去血水,放荡锣内,以花椒、砂仁、酱、水酒、葱拌匀,其味和,蒸之。”鰣魚素來名貴,不是大戶人家也吃不起,《冷庐杂识》记载:“杭州鲥鱼初出时,豪贵争以饷遗,价值贵,寒不得食也。凡宾筵,鱼例处后,独鲥先登。”《仁恕堂笔记》也说:“鲥鱼初出时,率千钱一尾,非达官巨贾,不得沾箸。”鲥鱼为洄游性鱼类,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是鲥鱼定期入江河产卵,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每年初夏从大海洄游到长江里产卵的长江鲥鱼最为肥美,其肉质细嫩、入口即化、鲜美至极,历来是美食家推崇的席上珍品。市场价格非常昂贵,一般养殖鲥鱼的市场价格大约150~300元一斤,长江野生鲥鱼的市场价格高达2000~4800元一斤,但从八十年代以后野生鲥鱼已经绝迹。鲥鱼有鱼的美味,亦有肉的质感,吃到嘴里滑溜细腻,肥腴醇厚,馨香扑鼻,为一般鱼类所不及。其实,鲥鱼鲜美的味道主要来自它的鱼鳞,所以烹调鲥鱼一般是不去鳞的,因为鲥鱼的鳞很嫩,内含丰富油脂,放在嘴里面嚼,越嚼越香,鳞也就完全化掉了。如将鱼鳞刮去了,鱼肉的味道就会比普通的鱼都差。
马来西亚的北马华人最懂得吃刺壳,因此当地的刺壳价格最为昂贵。刺壳必须不刮鳞不取腹,烹饪方法简单,全马的煮法大同小异。人们都喜欢其内脏,那可是人间美味。可惜近年产量愈来愈少,价格高涨不降,成为马来西亚最贵的咸水鱼。

《星洲日报·快乐星期天·文化空间》2020-2-16。图文:李永球

歴史上瘟疫的防范措施

$
0
0

历史上曾经发生多场瘟疫,造成人畜死亡惨重。而当时也有一些简单的防范措施,对于当今来言是简单很多了。
许平等著《平等的回忆》就叙述了大约在上世纪一十年代底发生在福建同安地方的“老鼠症”,据说病源来自老鼠死后,病菌传染到人类,其一位身强力壮的堂兄,好端端的忽然暴毙,其母十分惊恐,一家人匆匆忙忙投奔邻乡的表亲处,表亲乐意接受,无奈乡里群众坚决反对由瘟疫区逃来者,于是翌日他们又匆匆回去家乡,是夜其母就患上疫病,腿部长出一粒肿瘤且发高烧,乡里落后无医生,经过廿多个小时的挣扎就去世。
这是简单的“封锁”,避免疫区者把病菌带过来。我国华人也有死人不可入村或入屋的风俗,这也是担心在外的亡者是患上传染病,而把病菌带进村里或家里来。
大约在1913年,霹雳太平等地也爆发老鼠症。曾经做过田野调查,口述者说,路上行人稀少,棺材也不够,改以木板钉制简单棺木收殓死者,后来木板也不够,最后以草席包裹草草埋葬。人们相信蒜头能够杀菌,就把蒜头捣碎,以毛巾包裹复盖着口鼻才出门。一些人家煮了凉茶置于门外,让路人饮之解暑去疫,这时候友族同胞也学会了吃这些解暑食物,如胖大海等。而英国红毛人不顾各民族的死活,先将他们的官方家人移到太平山上居住避开疫区。
由此可见,早期没有口罩时,这种以毛巾包蒜头遮盖口鼻的是口罩的雏形。人们也懂得煮凉茶来解暑,英国人更是懂得避开疫区是最安全的。
除了人类,早期禽畜的疫病也是有对应的防范措施。1936年底,槟城过港威利斯省爆发猪瘟,槟城参政司及兽医官下令禁止猪只运出口,以提防传染。太平政府兽医部了解闽侨养猪者多,恐不知猪瘟流行之厉害而被传染,故命令太平福建会馆将瘟疫灾情转达给福建人养猪户,必须将猪只关禁在猪寮里面,不可任意放出户外,若有不遵从者,猪只出走将会被枪毙或开出传票,决不徇情。(南洋商报。1936年12月1日)昔年养猪户常把猪放出溜达,当发生猪瘟时,政府就严禁放养,违者会枪毙该猪只或开罚单。无论是针对人或禽畜,避免外出是最安全的。
纵观早期的防疫指南,避开疫区,出戴口罩,呆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范措施!

笔名:李桃李。《星洲日报·言路版》2020年4月1日

馬新印的“福建”麵

$
0
0

印尼棉兰福建面

吉隆坡炒福建面

新加坡福建炒虾面

新加坡福建虾面(干拌)

新加坡福建虾面(汤面)

槟城福建炒

槟城福建虾面

福建人擅长做面,当福建面食从原乡出走到了东南亚,却形成了与原乡略有不同,具有浓郁本土风味的面食。比如马来西亚的食物名称上,冠有“福建”的,就有槟城“福建面”及“福建炒”,吉隆坡“福建面”等。新加坡也有“福建虾面”“福建炒虾面”,印尼棉兰则有“福建面”。

槟城福建面是汤面,汤头以“狗虾”(黑白相间的蝦,肉质较韧)的虾头及虾壳来炒香,捣碎成泥后,加上猪大骨及猪肉熬成汤,再添冰糖等调味料,煮好过滤去虾壳杂物。顾客点了福建面,面贩烫熟米粉及面、蕹菜,倒进碗里,淋上高汤,佐料有赤肉、虾、鸡蛋等,一些有放肉骨,再撒些油葱,汤匙装满辣椒酱,汤面有一层红色的油,味道咸香兼甜又带有辣味。近年又衍生出“福建干”及“福建虾面炒”,前者即干拌(黑酱油干捞),后者为炒的(较不流行仅 存一两摊)。
吉隆坡福建面是炒的,采用较粗的熟面,北马叫做大肥面、大条面或大碌面。炒时加上黑酱油等调味品,再加入猪内脏如猪肝、猪肉、蔬菜等,最重要的是“肉油粕”(猪油渣),那是最美味之物。
槟城福建面与吉隆坡福建面“名同物异”,是完全不一样的食物,经常引起误会,应当如何区分?比较妥当的,槟城的叫做“福建虾面”,吉隆坡的称为“炒福建面”。
槟城的“福建炒”又是另外一种美食,首先必须先熬煮一锅汤头,以虾等食材熬煮的稠状高汤,呈浓稠棕黑色汁,就以此高汤来炒米粉及面。佐料有猪肉、鱼肉、虾、菜心等,炒成浓湿多汁,撒上肉油粕及油葱,并有小碟叁峇辣椒酱。

新加坡的福建虾面类似槟城虾面,佐料有虾、肉骨及肉油粕,分干及汤两种,干者会有一碗虾汤,汤者如同槟城虾面,却少了浮在汤上的点滴红油,不似槟城的带甜偏辣。另有一种“炒虾面”(柔佛也有),也被称为“福建炒虾面”,不放黑酱油,呈白色,佐料有虾及肉等,并配上半粒桔子及叁峇辣椒酱,吃时拧上桔子,味道就充满本地色彩了。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棉兰市,是祖籍闽南华裔聚居所在,当地也有福建面。佐料有封肉、卤蛋、虾、鱼丸、蔬菜等,面是干拌的,会送一碗清汤配面食。其中一家驰名福建面,售价一碗大约马币20令吉,令人咋舌,不过佐料很多,包括有蟳栱肉(螃蟹螯肉)。调查后发现都没煮虾的汤头,而是煮福建“封肉”(即豆油肉。当地叫babi hong),以封肉的“卤汁”来拌面,所以它不属于“虾面”,而是把传统福建封肉改变具有特色的拌面,如果欲区别其名称,不妨叫做“福建封肉面”。
槟城福建炒、吉隆坡炒福建面及新加坡福建炒虾面,洋溢着南洋当地风味,在福建原乡反而难找到这种炒法。但若说南洋福建虾面在中国福建是没有的,而是南洋所创出来的面食,个人未敢苟同。刘浩然著《闽南侨乡风情录》之云:“闽南侨乡各地,均购买海虾渗入面条中煮食,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红色同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书中提及立夏之日煮虾面全家食,虾熟变红,为吉祥之色,以寓发达发财之意。

原来福建有立夏之日吃虾面的传统,本是应节食品,马新福建人将之做成小食售卖,在海外发扬光大成为著名美食,味道当然与原乡立夏的虾面不一样。虾面在原乡反而不是普遍的小食,目前仅在厦门有数家虾面店。
网上“ 厦门小荐人”提及虾面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厦门兴起。其文章及图片介绍了阿西虾面老板阿西,其祖父时代就在厦门大同路摆卖虾面,迄今保留传统做法,采用狗虾的虾头与虾壳煸炒,再倒进桶里,以大木槌捶打,直到呈糊状,分泌出红色的虾油。然后将这些及大骨、五花肉等熬汤,佐料有肉羹、鱼羹、虾饺、蠔(海蛎)、蒜泥、香菜(芫荽),纯面条(碱熟面)。其汤面也有一层红油,不仅色相,连做法也与槟城虾面如出一辙,只是槟城没放蒜蓉、肉和鱼羹、蠔,香菜改为蕹菜,放蕹菜乃槟城特色。
虾面到底是槟城传到厦门,还是厦门传到槟城南洋?则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2020-4-26.图文:李永球

Viewing all 1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